在七十多年前那场壮烈辉煌的战争中,无数人都选择了以身殉国。

所谓“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凭着一腔热血,战死沙场,固然难能可贵,但当你静下心来,面对娇妻爱子,是否还会从容赴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仍然抛妻别子,毅然赴死,此种精神,名曰大义、大勇。

他一句话让四川伤亡64万人(他一句话让四川伤亡64万人)(1)

下面,客栈就给大家整理了抗战中最感人、最壮烈的十封绝命书,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八封,这个人临终前说了一句话,让四川伤亡64万人,却赢得了全国人的敬重。

第一封

七七事变爆发后,四川名将李家钰立即向国民政府请缨抗战,说:“以前打内战打得我心急如焚,现在终于有为国效命的时候了,我意已决,所有将士全部出川,打光了我也心甘情愿!”

第四封

淞沪会战前,第43军26师152团团长解固基给母亲留下绝命书:“儿已开赴前线抗日,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请不要以我为念。”并写下一副对联:“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

1937年10月23日,152团全体将士壮烈殉国,解固基也被日军重炮炸得尸骨无存,年仅40岁。家乡人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他的老母亲在衣冠冢旁盖了一座草屋,终生未离半步。

第五封

淞沪会战爆发后,第67军108师322旅奉命奔赴前线。旅长刘启文在行军途中给家人写了一封绝命书:“此次赴前方抗日救亡,是洗雪国耻之良机,我身为一介武夫,是中华儿女,决意率部英勇杀敌,已怀必死之心报效国家。你们回老家去要依靠弟弟把孩子抚养长大,我愿足矣。

1937年11月10日,刘启文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39岁,是全面抗战后东北军中第一位殉国的将领。

第六封

淞沪会战爆发后,预备第11师奔赴上海参战。临行前,第1旅第1团副团长方学苏将妻子和儿子送回老家,不忍心告诉她们真相,便给弟弟方强写了封信:“十一月一日,即开赴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低,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家事弟当负以后完全责任,吾无积蓄,妻儿生活当有累于汝等者,此余恨事耳。

1937年11月11日,方学苏殉国,年仅30岁。

第七封

1937年10月7日,第14军85师253旅510团团长刘眉生奉命参加忻口会战。战前,刘眉生给妻子写下绝命书:“自京一别,忽已三月,此次随陈师长北上,途中虽鞍马劳顿及与敌激战,感于抗日之宏愿得以实现,亦不觉其苦也。近日已达晋北,拟于原平一带阻击敌人。日寇凶残,夺我疆土,戮我同胞,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战死沙场,我之荣矣。望吾卿切勿悲啼,希抚育两子,续吾未尽之志,未完之业,誓死抗敌,光我华夏,吾虽死犹生,安笑九泉。

10月28日,刘眉生壮烈殉国,年仅33岁。

第八封

他一句话让四川伤亡64万人(他一句话让四川伤亡64万人)(2)

1938年1月20日,川军总司令刘湘因重病身亡,临终前,刘湘写下绝命书:“余此次奉命出师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今后惟希我全国军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领导之下,继续抗战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泽,一本此志,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此嘱。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句话,成为四川军人在八年抗战中的最高指示。据统计,在八年抗战中,四川军人伤亡达64万人,居全国之首。

第九封

1942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副司令陆升勋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因病相继去世,父亲也因悲伤过度而病倒在床,声称:“父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儿一面,将家事和两个孩子交付,就了却心事了。”

陆升勋看完信后,久久不语。几天后,陆升勋给父亲回了封信,最后写道:“国难当头,忠孝难以两全,请恕孩儿不孝!

当年12月8日,陆升勋在胶东莱阳县孙家夼村与日军激战,壮烈牺牲,年仅35岁。

第十封

1944年秋天,日军进犯广西桂林。曾经的北伐名将、时任广西绥靖公署第二金矿主任陈济桓站了出来,自荐担任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到任后,陈济桓给家人留下绝命书:“吾无以报国,惟有五尺长躯耳,桂林存,我存,桂林亡,我亦亡。吾意已决,不成功,便成仁。

11月10日,陈济桓壮烈殉国,终年51岁。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曾有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表现了乔峰在大义面前的决绝。其实,这句话用在这些抗战英烈身上,更加适合。

有趣味、有思维、有品位的“三味”历史,请加mashaohua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