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迎雪放,玉兔踏春来◄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情感

春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

深圳商报/读创为您呈上

深圳作家写新春

乡愁纪录片春节(深圳作家写新春)(1)

➢➣➤【音频】

朗诵:赵玉(深圳商报/读创主播)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3/01/25-01-36-435093.mp3

点击小三角收听

“熏肉”——故乡味觉印象

作者:李沛杨

每当过年,全国各地的美食便要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变化。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家的味道熟悉而坚定地存在。家的味道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就比如按照祖籍来讲,我应当是河北人,但是按照出生地来讲,我却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因此我的饮食习惯可谓是南北贯通、中西交融。

广东盛产海鲜,自然是我所爱,椒盐鲍鱼、姜葱炒花蟹、白灼海虾、清蒸石斑……大海馈赠的每一道美味都承载了我童年回忆的味道。

除了新鲜的海产,深圳还有出品地道的各式西餐厅,它们的存在培养了我对牡蛎刺身、奶油浓汤、法棍、葡萄酒与各式西点的热爱。但也许是因为骨子里流淌着来自河北的血液,我最喜爱的食物却是李连贵熏肉大饼。

乡愁纪录片春节(深圳作家写新春)(2)

李连贵熏肉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最地道的吃法是将熏肉、大葱和秘制酱料夹在金黄酥脆的大饼里,那滋味真是绕梁三日,也应了民间的那句老话:“大饼加熏肉,吃起来就没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其实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我们中国的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李连贵为谋生从河北滦县跑到关东梨树县落户,开设“兴盛厚”商行,兼营熟肉、兰饼。聪明细心的李连贵仔细研究东北人喜食烤、烙、熏、炸制品的口味习惯,不断改进熟肉、兰饼的制作工艺。后来在一位精通食疗医术老中医的指点下,他在做肉的工艺中添加了十多味中药作为香料,使得做出的肉、饼风味更加独特,熏肉配上用煮肉汤调成油酥的大饼,飘香十里、远近闻名。而大饼散发的那股独特异香便是来源于熏肉制作时加入的中药,使得熏肉大饼不仅好吃,且有解腻健脾、强身健体助消化的药用功效。如今,李连贵熏肉大饼已是百年老字号,创始人李连贵传承至今的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对我来说,最惬意的吃法就是将李连贵熏肉大饼打包回家,取一根山东章丘产的大葱洗净改刀成豪迈的大葱段。鲜甜的大葱和熏肉就可以裹着酱投入到大饼温暖的怀抱,咬下一口,刺激与温柔交融,谱写出味蕾之上的冰与火之歌。今天,从大葱到熏肉,到一碟家常炒合菜、清炒土豆丝,似乎万物皆可卷入煎饼当中,并且口味儿多样,丰俭由人,由此看来小小一个饼,其中似乎蕴含着我国儒家思想对“和”的坚定与执着。

苏东坡曾吟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李连贵熏肉大饼层层分离,外酥里软,滋味浓香,酥脆金黄,圆如满月,想来如果苏东坡先生吃过李连贵熏肉大饼,可能要吟:“大饼如嚼月。”

诗人们都是偏爱月亮的,他们与故乡虽然被同一个月亮照耀,却相隔千里,望月思乡,便是期望月亮能够遥寄自己的思念,所以对于诗人来说,月亮不仅仅是月亮,更是承载自己思乡之情的媒介,而来自河北的李连贵熏肉大饼更是构建出了我对故乡河北的味觉印象,这种印象深入我的脑海,成为了我心中那轮珍贵而遥远的月亮。

都说饮水思源,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轮月亮之下,我们做饭、相聚,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而那些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承载的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折射出了中国人跨越千年的对故土美食漫长的告白。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更是人生百味。

乡愁纪录片春节(深圳作家写新春)(3)

【作者简介】李沛杨,笔名沛杨,深圳市作协会员、广东省朗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华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作家报》《深圳商报》《望鹏山》《盐田文艺》等报刊网站。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大赛奖项。

审读:孙世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