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到了,让我们泡壶“碎银子”喝一喝,一起度过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都挺好语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都挺好语录(都挺好愚人节喝杯)

都挺好语录

愚人节到了,让我们泡壶“碎银子”喝一喝,一起度过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愚人节的礼品茶”

我在上面开了个玩笑,牛饮时代的“碎银子”不是谁都能喝的。

我的意思是,喝“碎银子”的人,要么“豪气冲天”,要么“视死如归”。你若不牛,凭什么喝得动?

这是今年愚人节,龙爷送给大伙儿的礼物,相信这对大伙儿来说,值得一品。

有人怼说,龙爷搞普洱茶批判,逮着谁骂谁,只看流量。这一点还真不算是诬蔑,要我说,既是批评披露,没了流量那不成了自说自话,还有什么意义?

没了流量,不知道小青柑不能喝的人继续喝小青柑,不知道“碎银子”不是谁都能喝的人也要争着去尝尝。

没了流量,黑心茶企岂不是天天能过“愚人节”的瘾,把消费者当猴耍。

这样一来,批评就达不到批评的效果,崴货继续流行,消费者继续被蒙在鼓里、损己利人,为某些黑心茶商堆金满银。

龙爷说“碎银子”不是谁都能喝,并非妄口巴舌。一贵,二硬,三泡不开,能是何物?你不牛,也喝不下去。

(“碎银子”文章关注度极高,却被恶意删文)

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碎银子”的文章来看,茶行业与大部分知情消费者对“碎银子”的质疑声是普遍的。

“百泡形不散 千泡味不失”

如若不是用压路机压制的熟茶,“百泡形不散,千泡味不失,”这样的异物,非“仙”即“妖”。

众多网友所质疑的糯米香,是否是添加的,是否能在“千泡不失味”的语境下大量饮用?

这类再加工茶,成品完全失态,其初始原料情况如何?制作后期究竟添加何物?很难判断。

碎银子,名字取巧,本就不少投机之嫌,加之如此丰富的花样,炒作,概念,及文字游戏,仿佛一套移魂大法,令少知消费者心生幻象。

从工艺以及名称上来说,碎银子无非是一款熟茶的新形态而已,本无可厚非。但在营销中以“老茶头”等名号过度阐释,并人为添加其他剂类产品,就要商榷一番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赋予太多的保健效果和历史文化来诱导消费者,未免显得德不配位。碎银子的口感与其他糯香熟茶并无大的区别,真正懂茶的也不会喝糯米香熟茶。

糯米香的由来,有人说是“把糯米香叶磨碎直接混拼进茶叶”,也有人说是“糯米叶熏香”。真正的情况如何,可谓是“批朔迷离”。

因而,碎银子的生产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绕过行家的,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用意。

碎银子以泡不开,煮不烂为卖点,然而喝茶人需要的不是一团茶渣,而是香醇厚滑的茶汤。

因此,茶行业是否更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注重茶汤与品质的问题上,而非绞尽脑汁降低成本,改造茶的外形,鱼目混珠。

其所谓的抛光,就是为了看起来好看,就像超市里被抛光包装的陈米、杂粮等,但茶的本质就是一门饮品,是为饮而非观赏。

疑似碎银子厂家或经销商辩驳说:

“碎银子其实就像熟茶一样的制作过程,不含添加剂。原料都是用的普洱茶毛料为原料渥堆发酵而成。”

“碎银子绝对没有添加任何东西,要说添加的话,就是蒸的时候放糯米香叶一起蒸,做成一颗一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产家与经销商,对于碎银子的辩护,也是众口不一,可谓花招百变,但无论属于哪一招、哪一派,可以肯定的是,碎银子跟老茶头,小青柑,茶化石,9.9包邮的都是一污流。

“劝君莫饮碎银子 佳茗无处不逢君”

食品行业中,品质越好的东西,产量就越少。越优秀的原料越不会去做反复加工,只有原料品质有瑕疵的,才会反复加工,弥补原料品质的缺陷。

在勐海,批发价85-100元一公斤的茶品,只要赋予美名。一些不明情状的外地土豪,花上千元每斤的价格购置,把碎银子之流当宝,这也是公知的秘密。

殊不知碎银子非但名不副实,而且就是茶界的“方便面”,它的实质就是工业茶,这类莫名其妙的工业产品,真不是谁都能喝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喝茶,喝的是生态,喝的是健康。对类似的新概念,消费者必要本能的警惕。小青柑、碎银子、茶丹、茶化石,良莠不齐,气血虚者,一口都不宜喝。

茶的安全性能很重要!但茶业界种种此起彼伏的炒作,什么时候轮得到“安全性”一词上位?

甚至已经有诸多网友倒了大霉,纷纷留言评论说,“口感极端次”,“品质不佳”,“喝毕不适”,“喝得拉肚子,差点拼了老命”云云。

呵呵!即是如此,又何必违心去虐待自己的味蕾和肠胃。若非有“神人”之功力,劝君莫饮碎银子,佳茗无处不逢君。

但是,凡有些名的产品,“智商税”都是必须交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像某些茶业所评论的那样,“我们不该去批评、揭露‘碎银子’,应该交给市场去检验,‘市场是检验产品最好的标准。’”那么,“碎银子”带给我们的也许又是一次类似“三鹿奶粉”般的惨痛教训。

如果说龙爷的疑问与批评是“诽谤、造谣”,那他们呢?成千上万的质疑声,难道都是恶意诽谤、造谣?

消费者并非都不理智,并非都不懂茶。

《小窗幽记》有这么句话:“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我们生于朗朗乾坤,要持昭昭之明,一言一行应积善成德,方可自得神明。一味执迷种恶,必有遭殃。你在做的,老天看得着呢!

毛主席曾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实如此。

无论如何,消费市场和消费者迫切需要知道,碎银子这个“茶”到底是什么?

尽管疑似碎银子产家或者经销商的多位网友,在留言区,反复留言辩驳,但终究只是一面之词。

这是一个消费者觉醒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也是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社会。苍白无力的反驳,只会为自己的无知和无耻火上浇油!

(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联系后台即可。转载注明转自“石一龙”(susongyilong),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