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腊子口之后,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到达了甘肃甘南要地"哈达铺"。在这里,中共中央作出了向陕北苏区进发的决策,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

【抵达陕北,胜利山上"切尾巴"】

重走长征路重要的人物事迹(重走长征路胜利大会师)(1)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主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正是创作于延安市的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抵达了吴起镇,在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追兵以后,与陕北红军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0月19日,在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一年零九天之后,历经艰难跋涉的红军战士终于在吴起镇的街道上,再一次看到了苏维埃的标志。

吴起镇会师标志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但是从当时整个中国红军所面临的局势来讲,红军依旧没有摆脱移动作战的状态。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军事环境,中国工农红军依旧处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危机中。

红四方面军1935年9月和中央红军分开后,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掉头南下,再次涉草地、翻雪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经过艰苦的鏖战,红军向南挺进到天全、芦山、宝兴一线。可是当他们再向川西平原进攻时,遭到国民党川军主力和入川中央军异常凶猛的阻击。

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称,四方面军南下以后,百丈关一仗打得非常惨烈,当时损失了约有2万多人。百丈关进攻受阻,红四方面军被迫转入防御。经过四个月苦战,部队始终难以在川康区建立新的根据地。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地区,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至4万多人。

就在红四方面军百丈关惨败的同时,1935年11月,由贺龙、任弼时等人指挥的红2、红6军团,面对国民党军越来越凶残的围剿,也选择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1936年7月2日,红2、红6军团到达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中革军委指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与红军第32军,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紧接着,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开始向着三军大会师的目标坚决前进。

【会宁大会师,三大主力尽欢颜】

重走长征路重要的人物事迹(重走长征路胜利大会师)(2)

会宁,这座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小城,素有秦龙锁钥之称。1936年10月,红军队伍会师的欢呼声响彻云天,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从此被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

会师门,实际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直属骑兵团从西津门打进了会宁城,打响了会宁会师的第一枪。

首先赶来会师的是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4号,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会宁县城;10月9号,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在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带领下,进入会宁城。10月10日傍晚,"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召开。

从10月2日红一方面军进入会宁开始,到10月23日红军撤离,红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一直在会宁和周边地区进行着,原本分散的力量在逐渐汇聚,三大主力像三只铁拳一样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铁流后卫"血战大】

重走长征路重要的人物事迹(重走长征路胜利大会师)(3)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这是国民党当局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三军会师前后,为掩护主力红军会师和先头部队西渡黄河,红军在会宁境内同国民党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一千多名红军指战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大墩梁,8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非常惨烈的阻击战。当时被毛泽东主席称为铁流后卫的红5军,在副军长罗南辉的带领下,与敌军浴血奋战了两天两夜,用伤亡887人的代价,胜利完成了保卫会师和阻击敌人的任务,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大墩梁位于会宁县城以南约40公里处,属横跨通渭、定西、会宁三县的华家岭山系。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后卫部队红5军由通渭向会宁北进,部队接到命令要在华家岭一带阻击国民党毛炳文部的追击。10月23日,和敌人周旋了多时的红5军,从华家岭退到了大墩梁上。而此时,副军长罗南辉已经身负重伤,他是被士兵们用担架抬过来的。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现在建纪念碑的这个山梁,就是当时罗南辉的指挥部,敌人凭借优势的兵力和武器,一次次地向这里发起进攻,指挥部前,血流成河。

即使血流成河,红5军的将士们也没有后退一步。面对铜墙铁壁般的红军,敌人不得不变换进攻的方式,他们从兰州调来了7架飞机,在大墩梁上空呼啸着,俯冲着,轮番将一排排炸弹疯狂地投射下来。副军长罗南辉不幸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大墩梁这场悲壮惨烈的血战整整持续了两天,红5军伤亡887人,他们用沉重的代价,胜利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

【鱼水情义深,倾尽所有援红军】

重走长征路重要的人物事迹(重走长征路胜利大会师)(4)

在红军会宁会师时的总司令部,1936年10月9号,朱德总司令到达了会宁,在这里工作并生活了一段时间。《会师山歌》,这首山歌唱出了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的情况,感情真挚、旋律优美,一直深得会宁人民的喜爱。

现在的会宁人还在传唱着会师的故事,传承着长征的精神,回想80年前,他们更是倾尽所有来支援红军。老人叫王文奎,会宁会师时,他的家族就为红军做出过重大贡献。王文奎的父亲王勤早年住在会宁县城的王家台子,是一个以卖馒头等吃食为生的普通居民。为了红军吃饱饭,王家人专门停了买卖,给红军做吃的。

会宁人民认识到红军才是自己的队伍,6万会宁人民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不但保证了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的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日常所需,使他们得到了较好的休整补充,同时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钱物,让他们带到了陕甘苏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仅征集带走的粮食就有近500万斤。

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说,当地人民说,最后的一把米端来作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衣裳、最后的一个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会宁会师以后当时全县只有6万人,青壮年也不多,但是有400多人参加了红军。

【长征,永远的丰碑】

重走长征路重要的人物事迹(重走长征路胜利大会师)(5)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红军在长征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八十年前,这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是地球上一道耀眼的红飘带;现在这段征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永久丰碑。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红军在长征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有人说长征是奇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涉峡谷大江,翻高原雪山,过广袤湿地,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行程超过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地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给予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