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止于听说读写,我深深的感觉到,语文最终要让学习者形成一种思想、植入一种情感、坚定一种信仰……积淀成为一种一生一世、无悔追求并努力实现的伟大情怀:家国情怀、科学情怀、教育情怀……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最多完成了自己神圣职责的一半或一半多一点,也就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部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些只传授知识,更本不管能力培养),而在学生品质、品德的培养方面毫不用力以至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成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成绩(高中语文成绩提升策略)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的成绩

语文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止于听说读写,我深深的感觉到,语文最终要让学习者形成一种思想、植入一种情感、坚定一种信仰……积淀成为一种一生一世、无悔追求并努力实现的伟大情怀:家国情怀、科学情怀、教育情怀……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最多完成了自己神圣职责的一半或一半多一点,也就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是部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些只传授知识,更本不管能力培养),而在学生品质、品德的培养方面毫不用力。以至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我们语文老师要清楚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最终落脚点是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让学习者形成能力、形成品质、形成思想。用大任务引领具体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等,由小到大、由开始到结果、从认知到深度学习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信仰。

一、高考命题方向:

1.高考命题将突出价值导向,更关注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该学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

2.高考命题更注重考查核心内容,体现为人才选拔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基础是必备知识,中间是关键能力,顶端是核心素养。

3.高考命题还将体现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包括科技成就和社会进步。

4.高考命题也将更注重社会大课堂的引领作用,注重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走出学科,走向社会,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5.命题将为各个水平的考生搭建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知识和素养水平,而不只是出难题。

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的有点艰涩:老师不好讲懂,学生难以领会):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三、高考语文命题分析(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博古融今。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关键词二:强化基础。试题强调深化基础,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

关键词三:呼应教材。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四:开放灵活。命题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试题设问也更加开放。试题答案并不唯一。

四、2020年高考考查重点

1.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高考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要求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扎实牢靠,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2.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的融会贯通。

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个知识网络之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网络。

3.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高考命题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

4.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高考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5.2020年命题如何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试题之间、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五、2020年高考语文科的考查重点

1.语文高考就考两项最核心的素养——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阅读素养,就是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既可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又能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阅读题想提高正确率,首先阅读思维要合理。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表达素养,就是基于表达目的或表达要求,充分考虑语境因素,使自己的表达目标清晰、对象明确、话题集中,充实而简明、鲜明又生动。

2.语文高考要求考生必须背诵记忆的知识有三类: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二是文学审美知识,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此外,还包括最新《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文学作品和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三是中外文化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常识。

3.语文高考的所有命题素材都离不开三个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4.现代文阅读的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得分要点是:把握文本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现代文阅读的文学性文本主要考查文学性阅读能力。得分要点是:对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

六、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的思考。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留心处处是文章。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拓展和活跃思想,开创表达和写作的源头活水。多读书、读好书,多动笔、勤练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要敢于动笔,又要经常动笔,只要勤于实践,笔耕不辍,就会熟能生巧。写作贵在持之以恒,不怕写不好,就怕不坚持,只要长期坚持,文字水平就能日益提高,才能下笔如有神、妙笔生花。

二、意兴盎然,乐此不疲。所有学科教师务必增强学科学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切实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学习激情。所有教师务必精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正确、准确、科学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所有学科自始至终、三年一盘棋,认真务实按照新课程标准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育,教育教学应做到应教尽教;创新形式,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创新学习,立志高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教研组及备课组用一学期时间潜心研究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和提升本学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和激发本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切实有效的学科操作和实施策略。

四、核心素养,落实落地。教育部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重视阅读,起点高一点;重视积累,容量大一点;重视思考,视野宽一点;要重视表达,教学有趣一点;以身示范,境界要高一点。

五、课堂转型,活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坚定坚持,奋力向前。落实“三单导学”“以问导学”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每日一题”展讲。彻底改变教学、学习方式。落实“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行动”“打造高效课堂行动”,力争实现教育教学的“六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即"以生为本”转变;由以教师的教出发向以学生的学出发即"以学定教”转变;由书本情境、教师经验向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即"对象特征”转变;由教与学分离向教与学融合即“教在学中”转变;由反复习题训练的学科知识教学向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学习及启迪创新的"高阶思维”转变;由注重知识的把握向五育并举即“全面发展”转变。积极推开全体教师的“网上晒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教师必须至少在学校网站公开晒出一节自认为最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