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厦门流传着这么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说的是同安一对吴氏兄弟,原本是摇橹的船工;因为拾金不昧结识了“贵人”后,摆渡人变成了生意人,穷小子逆袭成了大富豪。他们发家后盖起一幢豪宅,至今依然是厦门老城区的“地标”建筑之一,它就是“天一楼”。
今天,本台继续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听见历史的声音·文物传奇》之《天一楼回响》。
文物传奇本期片花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副总建筑师廖宁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小时候,他曾住在天一楼旁;长大后,成为古建筑专家的他,又对天一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着了迷。
天一楼的细节装饰
“天一楼让人过目不忘,它是厦门装饰风格的集大成者。精致的花岗岩基座、红砖墙、雕花窗套和窗楹……整栋建筑既有经典的欧式符号,又有闽南风格特色,中西合璧,内涵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窗槛墙采用了闽南特殊工艺,叫做糖水灰雕:就是把糯米磨成浆,拌红糖,再拌上石灰、沙,塑出来的,可以经历百年不坏。”
关于天一楼的主人吴氏兄弟,当年民间传得最多的就是他们“拾金不昧”得以发家的故事。
廖宁:“最初吴氏兄弟不是当艄公吗?有一次他们撑船送一个外国人过渡到鼓浪屿。人送走了,才发现:船上多了一个箱子,里面有证件、钱等物品。兄弟俩生怕失主找不到,就把生意停下来,一直在码头等。等到傍晚老外来了,赶紧把箱子还给了他。那个老外非常感动啊,他正好要在闽南拓展他们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业务。看到这对诚实的兄弟,就说你们想不想做生意,想不想赚钱?我把闽南总代理的业务给你们做……民间是这么传说的。”
传说中的故事是真的吗?随后记者走访厦门市思明西路天一楼巷21号,找到依然住在天一楼里的吴氏兄弟后人:第二代吴亚明(吴氏兄弟共有十三个儿子,他排行最小,又被叫做吴十三)、第三代吴志煌(吴亚明之子)求证,并得到了父子俩肯定的回答。
吴氏兄弟的逆袭
吴亚明、吴志煌父子合影
今年81岁的吴亚明说,拾金不昧的吴氏兄弟就是他伯伯吴清体,爸爸吴文屋(字德润)。
吴亚明:“我们是同安石浔村人。我大伯比我父亲大十来岁,因为家里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所以他们都大字不识一个!大伯十六七岁的时候,揣着奶奶给的三文铜板跑来厦门讨生活。一位船老大看我大伯可怜,收留他在小木船上帮忙。随后我爸也过来一起摇撸运货。就是在他们一起摆渡的经历中,有了拾金不昧的事情。”
吴志煌:“爷爷吴文屋过世时,我还没有出生。但听父辈说,咱吴家当年能够兴旺起来,靠的是拾金不昧,诚信做人,善心得到了回报。”
「吴氏兄弟也迎来了好日子」
上个世纪初,中国没有蜡烛、火柴、汽油等。这些民生用品,全靠外国进口。因为拾金不昧结识了洋人,吴氏兄弟意外地获得了代理销售“洋蜡烛”、“洋火柴”、“洋油”等物资的机会。这些“洋货”很畅销,吴氏兄弟也迎来了好日子。
兄弟俩在轮渡开设“合福庆”商行(地址在今鹭江道邮电大楼隔壁)后,生意越做越大,从代理亚细亚汽油发展到代理荷兰渣华轮船公司厦门业务。吴亚明说,兴旺时厦门11个码头,有8个都被用来装卸吴家的进出口货物。
发家后,吴氏兄弟想让整个家族住在一起,于是买了两亩四分地,请来设计师,盖起了当年厦门最气派的豪宅——天一楼。
天一楼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共三层,外观设计成雄伟的双楼一体建筑,象征两兄弟亲密感情。
吴氏兄弟与天一楼
图为日本民俗研究学者宫本延人1938年 拍摄的天一楼老照片
天一楼顶天井顶上原有玻璃盖遮雨,但现已消失
老照片图左下角为天一楼门楼
吴亚明:“天一楼从买地、设计、准备材料、建成,头尾用了差不多十年。由于我们家族是做进出口贸易的,又有13艘万吨大船跑航运,所以除了墙体的砖请烧砖师傅来做,其他建筑材料基本进口,甚至窗户连窗台都是整扇从国外订制好了运进来的。”
当年厚实的木料几乎全是进口货
天一楼落成暨德润先生(即吴文屋)50大寿全家福
民国廿年(1931年)11月5日,吴文屋50寿辰。天一楼选在这天举行了落成仪式。从当年的“全家福”可以看到:吴氏兄弟端坐在第一排正中位置,左边是吴文屋,右边是吴清体,他们之间站着一个小男孩。
吴文屋大太太(俗称肥妈)生日全家福
吴亚明:“我大伯和我爸爸的感情很好,他们一起做生意,从来不分彼此。所以兄弟俩一共有13个儿子,6个女儿,都合在一起排辈分。我们兄弟全都住在天一楼,最兴旺时住了300多人,包括丫头、奶妈、保姆等。这么多人吃饭怎么办?请了几个厨师来做饭,开饭了,就靠敲钟来通知大家。”
厦门沦陷后,吴氏家族不想屈服于日本人,于是全家到香港避战。后来又举家迁回鼓浪屿租界住了六七年,直到日本投降后才搬回天一楼。期间吴天助(吴亚明的大哥,天一楼落成仪式老照片中,他在最后一排正中)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但不幸被日本人杀害。
天一楼的变迁
现收藏在台湾大学档案馆的天一楼老照片
天一楼
解放前夕,吴氏兄弟先后过世,生意没落。根据遗嘱,天一楼房产主要分给了包括吴亚明在内的七个儿子。1953年,天一楼被房改了大部分,政府安置了60多户居民进来。至今天一楼还住有42户外姓人家。
图为吴亚明的家,楼梯上面的阁楼为卧室
吴亚明:“天一楼房改后,刚开始留给我两间房子。可是1969年我跟我老婆上山下乡,回来后只有一间房子住。现在两个儿子成家了,其中一个不得不住在走廊搭盖的房子,我也住在搭盖的阁楼里。”
看如今的天一楼
从1931年天一楼举行落成典礼,到现在86年过去了。饱经风霜的天一楼依然屹立不倒,只是物是人非。曾经辉煌的吴氏家族如今大多分布海外,四世同堂的热闹景象早已不在。
天一楼巷口
天一楼前庭院
天一楼一楼正门
天一楼外部
天一楼外部
天一楼内部
天一楼内部
天一楼一楼大堂现状
一楼大厅的天花板采用当时先进的井式楼盖结构对应中式的九宫图样式
因为住户混杂,内部搭盖严重,影响到了楼道采光、通风
由于年久失修,乱搭盖严重,再加上住户混杂,缺乏管理,天一楼内部遭受破坏。
2013年,天一楼被列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吴志煌告诉记者,2015年海内外的吴家后人已经集体向市公房管理中心提交了归还继承手续,但目前还在等待审批……
“希望有朝一日天一楼能在后人手里恢复到原貌。”
链接:天一楼和庆让堂
“天一楼”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吴氏兄弟经营的物品大都与“火”有关,因此建筑布局中隐有“天一生水”的含义,取水能制火、水能生财之意。
天一楼在民间鼎鼎有名,但整栋建筑却只见门楼上铭刻“庆让堂”三字,而不见“天一楼”字样。为什么天一楼又叫庆让堂?
天一楼原有13个大门,图为现存的门楼
据吴亚明听闻:楼盖好后,按风俗是长兄为大,可以先挑住哪个朝向的房间(天一楼坐西朝东,住东边向阳,比西边好得多)。但大哥执意要让小弟先挑。一番谦让后,最后还是弟弟住了东边,哥哥住在西边。于是后来这座楼取名为“庆让堂”,大概就是“合福庆”的“庆”字,加上兄弟礼让的意思。“庆让堂”三字由当年文化名人林济川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