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可能40岁以下的人会觉得奇怪,信封信纸有什么新鲜的,还值得一说吗?其实,这个话题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在我小时候的六七十年代,信封信纸与今天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别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材料不一样。那时候还没有统一的信封,所以信封用的材料千奇百怪。好的信封可以去文具店里买,这里的信封有白纸上印花的,有牛皮纸的。普通的白纸信封每个一分钱,牛皮纸的要二分钱。信封的正面上印有两条线,右下角印有一条线,分别用来写收信人地址、姓名和发信人地址姓名。家里经济条件尚可的人,会到文具店里买正规的信封,不愿意花这个钱的,可以随便找张白纸自己用浆糊糊一个信封。那时候普通人家中经济条件都一般,花钱买这种“浓眉大眼”的正规信封的人并不太多,很多人都是自己糊信封。有的人家里有好纸,比如厚的白色绘画纸,能够糊成一个比较像样的信封,有的人就用最普通的白纸甚至是有颜色的纸随便糊一个。我曾经见过最极端的信封,竟然用的是薄得透明的“雪莲纸”糊的,整个信封又薄又脆,里面的字都能看清楚。至于信纸就更是五花八门了,高级的有用毛笔在花笺上写的,差的有的就是在本子上随便撕下一张来做信纸。那时候,我家里还有花笺,我曾经偷偷地从爸爸那里“顺出来”过一张,是一张纸上在右下角印有淡绿色的竹子,非常清雅漂亮,我曾经用那张信纸给同学写信。发现那个纸并不好用,用钢笔写字洇得厉害。父母平时写信都是用单位里的信纸,是那种打着红色横格的十六开白纸。

第二,规格不一样。由于那时的信封可以自己糊,所以信封的大小形状完全不一样,有的宽有的窄,还有人用竖行书写的信封,所以邮电局的分拣只能用手工,效率相当低。

第三,邮资不同。那个时候的物价低,人们的收入也低。所以,寄信的邮资也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邮资都是固定的,本地信件贴四分钱邮票,外埠信件贴八分钱邮票。对了,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由于那时候的信封规格不统一,很多人贴邮票也不规矩,不是像现在一样都贴在信封的右上角,而是贴得到处都是。反正是人工分拣,邮票贴足了就行。特别是邮资比较高的挂号信,邮票要贴得比较多,所以连信封背面都贴满了邮票。

第四,那时的信封上还没有邮政编码。出现邮政编码这种东西是很晚的事了,一直到了1980年国家才开始大力推广邮政编码,但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人用,也不知道应当写到信封的什么位置,后来在邮局以及街头的墨绿色邮筒和邮箱上都贴出宣传材料,提倡大家都来使用邮政编码,并且在每条街道上都挂上了本地邮政编码的牌子,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再后来,邮局正式推出了标准信封,上面印有填写邮政编码的方框。直到这时,长期存在的信封材质与规格不统一的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看的的标准信封。

以前写信的纸和邮票(当年我们用过的信封信纸)(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