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韩国某综艺节目里有这么一个片段:

韩国女明星咸素媛和陈华他们的女儿惠贞有点不舒服,咳嗽,胃口也不是很好,拒绝吃饭,精神也不好。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1)

陈华第一反应就感觉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立刻拿了体温计给慧贞测量。

测量结果把两口子都吓了一跳,原来慧贞是发高烧了,而且还是39.5℃。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2)

因为是素贞第一次发烧,家里也没有备上退烧药。

陈华便提出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而另一边,咸素媛却觉得孩子应该不肯吃药,决定用土方法给孩子降温。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3)

她从冰箱里拿出了冰豆腐和面粉,并这样说:

不用去医院,我们小时候都是用这个方法退烧的,这个方法很好的,给孩子敷上就好了。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4)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陈华感觉着急,就连主持人和嘉宾都觉得用偏方退烧不靠谱。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5)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6)

但咸素媛还是坚持把自己弄的偏方给慧贞尝试,陈华就在一旁阻挡她;快点去医院,拉倒吧,别整了!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7)

后来,因为素贞一直哭闹不停,在陈华的反复劝说下,咸素媛这才妥协去医院。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8)

看到这,网友们都纷纷留言,这当妈的太不靠谱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给孩子用土方法······

发烧真的别自行乱用偏方,如果遇到孩子发高烧,精神萎靡应该及时就医。

一旦处理不好,也有可能对宝宝造成伤害。

像是去年,湖北黄冈的6岁女孩蒙蒙发烧到40℃,妈妈听信“医生”所谓的偏方——用他们熬制的秘方给孩子灌肠退烧。

结果孩子不但没退烧,还出现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同时并发休克症状,心脏、血压指数直往下掉。

无独有偶,浙江还有一位2岁的小男孩平平发高烧抽筋,脸和嘴唇发青,双眼上翻。

平平爸爸以为是喉咙里有东西,在慌乱之中伸手去抠挖平平的喉咙,几分钟后,爸爸发现孩子一动不动,赶紧往医院送。

遗憾的是,送到医院时,平平已经没了心跳,经过极力抢救,孩子终告不治。

孩子发烧老不退土方(女儿高烧39.5女明星却坚持)(9)

其实,平平的情况属于发烧引起的高热惊厥,发生这种情况时,妈妈们千万不要慌张,也不要盲目处理。

宝宝发烧了,散热最关键

宝宝发烧时,妈妈最先要做的就是量体温。

当宝宝的体温超过 38.5℃ 时,就要给宝宝服用退烧药了。

同时,帮宝宝脱去厚的衣服,少穿一点,散热降温。

只要将体温控制在 38.5℃ 以下,并且宝宝的精神状态还不错,能进水、尿量好,妈妈们就不需要太担心。

发烧时,适当的体温还可以调动宝宝的免疫功能的,不需要刻意将体温降至完全正常。

如果宝宝反复发烧,发烧高峰和发烧间隔没有缓解迹象,或者发烧持续两天以上,需要到医院化验血常规,看看炎症指标,在医生的指导进行下一步诊疗。

妈妈们要特别留心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精神一直低迷,也需要及时就医。

高烧有时候也会让宝宝身体发生抽搐,面对这样的情况,妈妈们先别慌,要根据宝宝的症状简单鉴别来决定如何快速处理。

发烧抽搐到底是怎么回事?

宝宝抽搐,妈妈先要分辨是不是高热惊厥。

虽然高热惊厥的症状很恐怖,如果判定是高热惊厥的话,就不用太担心。

高热惊厥的表现:

1. 孩子四肢抖动、牙关紧闭、双目凝视,面色发青,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出现;

2. 通常每次抽搐发作持续时间在三分钟左右,在整个发热病程中前两天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总次数不超过两次。

3. 抽搐缓解宝宝醒来后,精神状态仍较好。

4 多发生于6 个月到 6 岁的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完全,当时体温快速上升时,容易发生高热惊厥。这是宝宝发热过程中的伴随症状,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如果有上述表现,基本可以判定宝宝为高热惊厥,妈妈们就不用太担心了。

但是,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就需要引起妈妈重视了:

这时候宝宝就不是简单的高热惊厥了,需要考虑其他病因。宝宝可能是患上了脑炎,需要抽血、拍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治疗。

宝宝高热惊厥,妈妈该怎么办?

不要惊慌,不要惊慌,不要惊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家长需要做的是: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快速让宝宝平躺,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堵住口鼻,或误吸入肺而引发缺氧或者窒息。

2. 物理降温

解开宝宝衣服的扣子,散热降温,保持环境凉爽。

宝宝身体发烫可以采用物理方式降温的,如在保持体感舒适的基础上采用退热贴,或者用温水毛巾擦拭孩子身体等,如果宝宝喜欢,温水澡也可以。

宝宝手脚凉的话妈妈可以帮忙搓一搓,以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3.及时就医

马上送至最近的医院儿科急诊就诊,路途中注意做到第一条和第二条中的要点。

来源:丁香妈妈、妈妈育儿网等网络综合整理

责编:琬璘

审核:英姿监制: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