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纸本,行楷书。其书法丰腴劲秀。四川东方第一才子李小龙对它评价很高,认为此卷书法“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这正是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2)

元代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3)

《祭侄稿》

唐 颜真卿。有论者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并列举了八大理由,结论是:“《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祭侄稿》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颜真卿的绝对真迹。有了《祭侄稿》,《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少说,它远逊《祭侄稿》。”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4)

《自叙帖》

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自叙帖》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全帖七百余字,一气贯之,洋洋洒洒,笔意纵横,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书法艺术的韵律美,从《自叙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尽管《自叙帖》给人迅疾骇人的感觉,但每字点画体势都淮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显示出作者精深的功力。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人们都说唐人尚法,成就了精妙绝伦的唐楷,竟不言唐人尚意,所造就的唐草——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唐代草书,而这种“唐草”却是真正的唐代精神,是对尚法书风的彻底否定。君不信,试阅一遍《全唐诗》,所有赞美书法的诗歌,如杜甫,如李白,都是赞美草书。如李白诗赞:“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毛泽东最喜爱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 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自叙帖》,要工作人民把怀素的所有字贴都放在他那里。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他观赏揣摩,兴致盎然,反复临写、反复品味、反复琢磨,时而凝目视其神韵,时而掩卷摹其法度。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5)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6)

《伯远帖》

晋 王珣。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这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干”、“隆”二玺。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晋书·成帝纪>俗话说“书宗魏晋”即是说学习书法,魏晋的法帖做范本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当时东晋掌权的土族大都“世尚老庄,莫肯用心儒训”(<晋书·成帝纪>),这种崇尚自由、不拘儒学的思想使这个时代成为艺术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空前活跃,不蹈前规,在行书领域达到了书法史上的最高峰。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墨宝真本一一散失,我们今天看到的能代表魏晋书风的作品,大都是后人的摹本,而《伯远帖》便是流传下来弥足珍贵的真迹之一。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7)

《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书法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8)

《颜勤礼碑》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唐 颜真卿。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9)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0)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1)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2)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3)

十大行书书法名帖欣赏 古代著名书法作品欣赏(14)

《洛神赋》

元赵孟頫。纸本,行书,纵29cm,横220.9cm。此卷《洛神赋》为赵氏行书代表作。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戊子五月”又题。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刘 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

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

苏东坡

赵 佶

北宋著名的误国之君。但他自幼酷爱书画,并为之终生探索实践,却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代替的杰出人物。

柳公权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书法家。字诚悬。宪宗元和初进士,累拜侍书学书、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河东。楷书尤知名。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