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过,说谎大王通常都是“记忆专家”,他们能够清楚地“记得”很久以前的某一天自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先编造好的说辞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字不差但是,一旦事情涉及数字,就没那么简单了编造出来的数字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说谎者为了让自己的说辞显得流利顺畅,通常会落入数字的陷阱中,为了不出错,他们总是使用相同的数字或者同一个数的倍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个数的倍数是对还是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个数的倍数是对还是错(提到的数字都是同一个数)

一个数的倍数是对还是错

前面提到过,说谎大王通常都是“记忆专家”,他们能够清楚地“记得”很久以前的某一天自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先编造好的说辞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字不差。但是,一旦事情涉及数字,就没那么简单了。编造出来的数字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说谎者为了让自己的说辞显得流利顺畅,通常会落入数字的陷阱中,为了不出错,他们总是使用相同的数字或者同一个数的倍数。

在一次面试中,面试官询问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验。面试官:“你做过几年的销售工作?”

应聘者:“我做过6年销售工作,分别在3家不同的家电公司。”

面试官:“谈谈你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情况。”

应聘者:“我负责一个6人的销售团队,曾经连续3个月获得‘最佳销售团队’的称号。”

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反复提到3和6这两个数字,如果面试官足够聪明,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当数字信息重复出现时,往往并不是“纯属巧合”。

可见,虚构的情节总会显现出一些特征,除了重复出现的数字之外,事事完美的情节也是虚构事件的典型特征。诚实的回答通常同时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情节,例如对方告诉你今天虽然路上堵车,但是他见到了多年的老同学,俩人聊得很开心。而虚构的情节总是事事完美。人们在撒谎时总是会忽略掉那些负面的东西,好让别人听起来更容易相信,而这恰恰就是谎言的破绽之一,把手机忘在出租车上、飞机晚点等信息是不会出现在虚构的情节中的。另外,如果你要求对方解释约会迟到的原因,他会告诉你路上塞车、出门忘带东西又返回去取等理由,在对这类问题撒谎时,大多数人则会编造一些令人头疼的负面的情节,这就要另当别论。

虚构情节的第三个特征是不涉及他人的观点,即第三人的想法和态度。尽管人们说谎时会非常谨慎地编造故事情节,但是他们通常只能够顾及自己的思维层面,要把其他人的观点加进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谎言被识破的风险会立刻增加一倍。因此,虽然人们的谎言中常常涉及他人,但是几乎不会把他人的观点纳入其中。

例如,你问女友周日的行踪,她说和朋友出去逛街了,具体又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描述:(1)“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我本来看上一双高跟凉鞋,可惜没有我的尺码。”(2)“我和娟姐去西单逛街了,她买了两条裙子,她说我的眼光真好,帮她挑的裙子都特别适合她。我本来也看上一双鞋子,可惜没有我的尺码。”乍看之下,这两个回答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二个回答包含了第三人的观点,即娟姐对“我”挑衣服眼光的评价,这样的回答更可信。而如果女朋友的回答是第一种,那么你或许应该在多问几个问题来试探真假。虽然不涉及他人观点的回答未必一定是假的,但包含了他人观点的回答,通常是值得相信的。

总之,当提到的数字都是相似的,或者是这个数字的倍数,或者不涉及第三者的评价时,有可能是在说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