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在学弹古筝,我朋友的小孩在学弹钢琴。让小孩学乐器,是亲子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先败下阵来,为了让自己还能多活几年,主动叫停了这件事。

我和朋友在交流其中的曲折辛酸时,就常常互相安慰,说:“算了算了,趁早放弃吧,不是那块料,就算学出来也没什么了不起,也就是熟练技术工而已,——‘无他,惟手熟尔。’”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可暂时,我们两位谁都还没有让孩子彻底放弃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卖油翁说这句话的语气是轻松的、志得意满的,而不是酸溜溜的,去嘲弄某个技艺只是个熟练可成的雕虫小技。

《卖油翁》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我在网上搜名师课堂时,有两位老师是从“行行出状元”这个角度来导入的,我总感觉有点跑偏了。欧阳修才不是在说什么“行行出状元”,这篇短小精悍,用词精当,生动形象的文章,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实在值得我们细品。

通常的课文分析说,《卖油翁》的寓意在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学习任何一门技艺的方法就是勤加练习。我倒觉得不至于如此浅显。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一门技艺,只要你花费一万小时持续练习,就能从平庸到达优秀。但其实,最新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个理论,一万小时的练习平均来说,只能让你从入门到一般。而由一般到优秀,很多是其他因素比如先天因素决定的。以我们的学习生涯为例,从小学到大学,花在学习上的总时间肯定都超过了一万小时,但学霸还是学霸,学渣还是学渣。他们之间的差距绝不仅仅是熟练程度和练习时间造成的。

回到文本,《卖油翁》的原文其实在最后还有一句话,被教材删了,“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删,当然有编撰者自己的考量。但我们揣摩寓意时,就不能放过这句话了。

显然,欧阳修写上这句话,是把《卖油翁》的寓意和《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篇《庄子》中的故事相提并论了。而且,庖丁和轮扁这两个故事,虽然主人公都是神乎其技的手艺人,但其实他们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欧阳修的野心很大,想用自己的一个故事,就把庄子两个故事的寓意都关照了。

《庖丁解牛》正好回答上文提到的问题,不是每一个杀牛匠都能成为庖丁,要达到“神乎其技”的水平,光靠“一万小时”的练习是不够的,大家肯定就说,那怎么办,先天的因素我们操控不了,傻练又不行,我也想优秀啊?

庖丁说了他的方法:“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时时思考和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越了我对技术的追求。

——学习、探究和总结某种技艺或学科本身的规律,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练习,才不是傻练。这可说是对“一万小时”定律的第一个补充。

接着,他还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句话的意思,他解牛时,是在“用神”的状态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用心”做事。

我们经常会数落小孩,你要用点心啊!这句话说滥了,小孩也听滥了。但不管大人和小孩,真正会“用心”的不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现在的心理学的术语来说,用心就是专注力这种品质,它不仅要求全部的心神注于一处,而且要求一定的持久度。我自己甚至觉得,不经过一定的练习,如呼吸静坐之类的,我们很难体会高层次的“用心”。但只要有集中心神这种自觉,我们都还是可以达到最起码的“用心”的程度。

我小孩,在练古筝时,经常就是应付了事,手指在动,却没听弹出来的音,音量如何,音色如何,更不会去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手指动作去提升声音的质量。他当然没用心。

我只有不断提醒他,听声音,注意触弦角度,试着改变弹奏位置,这样,他才能稍稍进步一点。否则,就算天天练习,也纯粹是浪费时间而已。用心二字,最是知易行难!用心的练习一万小时,才是真正的练习。这是对“一万小时”定律的第二点补充。

所以,熟不一定能生巧,还可能“熟视无睹”,以为自己熟悉,其实漫不经心,没有去探究真正的奥妙。

卖油翁轻轻巧巧的说“无他”,你就真的相信,除了“手熟”没有其他更多的原因了吗?真正的高手永远都是惜字如金的,因为他知道,跟没达到那个层次的人去解释,是对牛弹琴!

这就要说到《轮扁斫轮》的故事了。我们下回分解。

卖油翁采用了什么写法 如果我来教语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