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东方来,丝路花正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多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交广会客厅》特别策划—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国交通人为“一带一路”建设奉献的强大助力。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西南段项目执行经理陈振成,与大家分享建设的点滴故事。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1)

欢迎扫码收听节目

走进莫斯科地铁

2021年12月7日下午,中国铁建承建的中国企业在欧洲首个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开通。莫斯科第三换乘线又称“大环线”,是全球最长地铁环线,全长70公里。其中西南段全长5.34公里,是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一部分,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莫斯科地铁历史悠久,陈振成说,俄罗斯虽然早在90年前就开始建设首条地铁——莫斯科地铁1号线,但是由于线路规划等各方面的原因,近些年来建设发展速度比较慢。而我国的地铁建设则在近十年间飞速发展,规模、水平世界领先。在中国建设的西南段项目开通之前,莫斯科地铁总里程约409.1公里,共有239个车站,第一条线路是1935年开通的,目前共有15条线路。按年客流量计算,莫斯科地铁是全球第四、亚洲以外第一繁忙的地铁系统,平均每天约有900万人乘坐。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2)

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米丘林站

莫斯科市地铁第三换乘环线

莫斯科市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西南段,是全球最长地铁环线的一部分,这条线路在当地也被称为“大环线”。标段线路全长5.4公里,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建设任务,这也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引进中国企业。承接这个项目是中俄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断深化合作的具体体现,在此过程中,中国铁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深度对接,致力以“设施联通”促进“民心相通”。莫斯科地铁线路设计主要采用辐射及环行布局,目前已开通的线路中绝大多数是辐射线,相互之间的换乘极为不变。而第三换乘环线将有效联通各条辐射线,极大地提高出行效率。此外,西南段片区居住着约34万居民,其中10余万居民居住在我们修建的3座新车站的步行范围内,线路开通后将更加方便他们的日常出行。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3)

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维尔纳站

建设项目

陈振成说刚接到项目时感觉到压力非常大。这个项目作为中国铁建、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首个地铁项目,中俄民众都很关注。他是2017年作为团队第一批成员来到莫斯科的,接手这个项目以来还没回过中国。从2017年4月来到莫斯科进行前期筹备,到2021年12月项目开通运营,到现在一共在莫斯科待了4年8个月。项目2017年8月正式开工,实际施工时间是4年4个月。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4)

陈振成在建成后的米丘林车站

工程难点

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标段内施工工序复杂、土壤构成与国内不同,周边存在大量建筑物、运营车站、河流。同时,莫斯科的气候和中国差异较大,极端气象十分频繁。莫斯科从10月底就进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特别是在冬季施工,温度远低于中国铁建之前承建过的项目,这不仅考验着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耐寒力,更要求建造时所需要的设备能够耐低温。陈振成说来到莫斯科建地铁,对大家来说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挑战,不仅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而且还涉及中俄两国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不同,工作中统筹协调的难度很大。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面临世界罕见的极寒施工环境,盾构区间下穿运营中的百年铁路、建成56年的老旧地铁车站,以及水量丰富的古河道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源,可以说全面考验着我们的地铁工程建造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莫斯科冬季不仅冷,而且漫长,降雪频繁且雪量大,给现场施工带来了很多麻烦。再加上莫斯科冬季早上9点天才亮,下午4点天就黑了,也让大家很不适应。但随着来到这里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问题都顺利克服了。在建设中,职工人员通过在施工中增加保暖措施,比如说搭设防雪保温棚、增加暖风机,来降低环境温度对工程建设本身的影响。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5)

陈振成和俄籍同事在盾构施工现场

让莫斯科地铁站洋溢“中国红”

莫斯科地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有“地下艺术博物馆”的美誉,每座地铁站都拥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各个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设计团队将红色立柱、团寿纹、祥云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呈现于米丘林地铁站,受到莫斯科当地首席建筑师等专家称赞,获得该国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6)

陈振成在建成后的米丘林车站

陈振成说,2017年他刚来莫斯科不久,感觉莫斯科地铁真的是无愧“地下艺术殿堂”和“世界最美地铁”的称号,各个站点独具风格,各有特点,充满了艺术气息,是展示俄罗斯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三个车站中只有米丘林站是中方团队设计的,设计中引入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与梅花、云纹、团寿纹等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了莫斯科当地首席建筑师等专家的称赞,同时也获得了俄罗斯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米丘林站位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友谊大街旁,地理位置独特。为了致敬中俄友谊和中国建设者,莫斯科市政府和业主单位同意将米丘林大街站设计成“中国风”,这座车站也因此被中俄两国媒体称作“中俄友谊的新地标”。看到中国建造的地铁和看到中国设计的地铁站,他感觉到非常自豪,一方面自豪于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我们能在莫斯科建造地铁,本身就是祖国强大的结果;另一方面自豪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能让中国风走进“地下艺术殿堂”,更是当地政府、业主对我们中国企业的认可。地铁开通的当天晚上,我和同事们一起乘坐了我们修建的地铁。可能因为穿着中国铁建的工装,有一位会中文的俄罗斯朋友专门跑过来对我们表示感谢,也表达了对“中国风”的喜爱。现在米丘林站已经成为莫斯科又一个“网红打卡胜地”。

未来的中国建造

目前中国铁建在俄罗斯共有7个在建项目,涉及地铁、地铁上盖开发、高速公路、跨境索道、房建等领域,覆盖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阿木尔、伊尔库茨克等城市。通过首个地铁项目的实施,我们成功在俄罗斯树立了中国铁建国际地铁品牌,目前我们还在努力打造更多领域的品牌工程。在俄罗斯,我们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资本集群式“走出去”,促进了中俄两国在基建领域的务实友好合作。而在未来,我们更期待中国建造能够让更多国家和城市受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带去更多便利。

后记

当前,莫斯科地铁客运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市民每天乘坐地铁的平均距离约14.5公里。莫斯科地铁西南段第三换乘环线片区居住着约34万居民,10余万居民居住在新车站的步行范围内。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的建成使当地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减少了40%。

莫斯科地铁已成为一条“友谊线”,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交融。这座洋溢着“中国红”的米丘林大街车站已经成为彰显中俄友谊的新地标,为“最美地下宫殿”添了一份中国色彩,展现出“一带一路”上的跨文化盛景。俄罗斯只是中国地铁在欧洲的第一站,下一站,是全世界。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刘紫熠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