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白。

  最近重读三国演义,细读下来,不觉又有些许新的体会,那我们就从第一回开始讲起吧。开讲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部著作开头那首经典词作: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上选自杨慎(明)《廿一史弹词》,为其中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默读诗词,一种苍凉悲壮之感油然而生。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和苍茫的历史长河比起来,似蜉蝣寿命般短暂。历史像一幅永远也展不完的卷轴画卷,已暴露部分渐次凋零,而新展开部分却生机盎然。鲜活、热闹紧紧依附着画轴从未离开,离开的只是那些使命完成的谢幕者。不管是平凡的小老百姓,还是曾经荣极一时的帝王将相,新的画卷打开了,曾经的辉煌时代便结束了。

  好,回归正题,今天我们来讲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汉家政权分崩离析,各路诸侯混战,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势为历史背景,为我们演绎出各路英雄在此历史阶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精彩大戏。无论是背叛、权谋还是信义、智谋,他们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了华美的历史篇章。

  第一回开头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点出东汉末年汉家政权逐渐衰弱的事实。而衰弱之由,是因为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密谋除掉宦官,反为所害。接着书中描述了一些太监作乱后的异象:比如青蛇盘踞温德殿龙椅之上;天降冰雹;洛阳地震;海水泛滥;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虹现玉堂;多有迷信、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主要是为了突出宦官弄权,朝政日非,民不聊生的现象。

  这时候大臣们也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被宦官拿住陷害,议郎蔡邕上疏指出种种异端都是因为太监干政导致的,结果被陷害,放归田里,大臣们就更不敢说话了。太监们日益猖狂,还组成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一时间权倾朝野,风光无两。更令人不解的是,皇帝竟然尊称张让为“阿父”。黑人问号脸?!一个太监竟然是天子的阿父?!汉家皇帝的脑子里估计被他阿父灌了不少水在里面吧。

  所谓上行下效,上面不正,下面也人心思乱,盗贼蜂起。黄巾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滋生出来的。说到黄巾军的头目张角,这里还有一段神话小故事。说张角上山采药,遇到一位自称南华老仙的老头儿,这位碧眼童颜的老头儿给了张角一本书叫《太平要术》,嘱咐张角用这本书里的知识来治病救人。张角回去晓夜攻习,渐渐能呼风唤雨,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太平道人”。

  开始还好,治病救人,外号也改成了“大贤良师”,但渐渐教众越来越多,这就有点儿聚众闹事儿的资本了,张角跟他两个弟弟一商量,想要谋反当皇帝。他们勾结了十常侍之一的封谞,结果他派去找封谞的弟子唐周背叛了他,直接跑到衙门举报去了。汉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镇压,张角三兄弟一看反正事情败露了,不反也得反了,于是自封“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扛起大旗开始造反。自此,各路英雄纷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先来说蜀家为代表的刘、关、张三兄弟。黄巾军进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采纳了校尉邹靖的建议,发榜在乡里招募义兵。诶,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里的一个英雄来,下面请看原文对刘备的描述:

三国演义88回解说(三国演义解说第1回)(1)

刘备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我们来看作者对刘备出场的描述,短短几句,不管是才学、脾性、格局、长相、出身,都是一等一的帝王将相命格。可以看出作者对刘备的偏爱。

  刘备在那里观看榜文,是长吁短叹,这就引出了三兄弟中的另一位:张飞。张飞是个暴脾气,最烦婆婆妈妈,一言不合就要开打。当下听得刘备在那里叹息,大声问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我们再来看看原文对于张飞的描述:

三国演义88回解说(三国演义解说第1回)(2)

张飞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洪雷,势如奔马。

某姓张,名飞,字翼德。

  从张飞跟素不相识的刘备的厉声对话以及借刘备视角为我们描述的张飞长相来看,比较容易塑造出张飞直爽、性急、大嗓门儿的武夫形象。

  读到这里我注意到之前不曾注意到的一些点,原来张飞和刘备是同乡,张飞在从军之前自家有个卖酒屠猪的庄园,小日子过得应该挺富裕,和卖草鞋为生的刘备比起来,日子好过很多。

  当下刘备说我想为国家出力,可惜家贫不能,张飞接过话茬儿,我有钱啊,大家合伙一起干吧!这俩人话锋投机,于是相约到村店喝酒,巧不巧的就遇到了关羽。我们先来看原文对关羽的描述:

三国演义88回解说(三国演义解说第1回)(3)

关羽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

  从外形上看,枣面、长髯是关羽的标志性特征,而从他急于想投军杀敌以及敢于杀死家乡倚势凌人的势豪的行为来看,这位也是有一腔热血、有勇有义的英豪。

  兄弟三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相遇,又都有志救危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可谓志同道合,于是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佳话。结义完准备起兵,发现缺少马匹和趁手的兵器,好巧不巧两个大客商因为流寇原因不能北上贩马,既然你们起义镇压乱军,这些马匹和镔铁就都捐给你们吧。这才有了后面赫赫有名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以及丈八点钢矛。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西游记里的金箍棒,仿佛英雄只有配了合适的兵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接下来主要描述的就是和黄巾军对阵的过程,我们来看下刘关张的行军路线:

  投奔邹靖以及幽州太守刘焉,小试牛刀初胜,打败黄巾贼将程远志;

  受刘焉之命救援青州太守龚景,用三路夹功的战术解青州之围;

  青州之围后和邹靖分开,自发去广宗救援和张角对阵的卢植(卢植曾是刘备的老师),到广宗后被卢植派遣去颍川支援和张梁、张宝对阵的皇甫嵩、朱儁。

结果还没到颍川,皇甫嵩、朱儁、曹操已经合力将贼众剿散,皇甫嵩、朱儁得知刘备来意后分析说张梁、张宝这次战败肯定会去投靠张角,你们还是快点回广宗支援卢植吧,结果这三兄弟又急忙忙返回广宗。

  这里插一句,在投军之初,刘关张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处境还是比较艰辛的。也可以看出行军打仗之艰难,功名利禄也确实是各路英雄用自己的力气和鲜血挣回来的。

  他们行军到半路却发现卢植竟然获罪被押在囚车里,原来朝廷派小太监左丰来打探消息,卢植没有献上贿赂,结果被左丰诬陷高垒不战,怠慢军心,朝廷要治卢植的罪,派遣董卓前来替代卢植。

  张飞一听,这还了得,当下就要斩杀护送军人,被刘备制止,话说也就刘备能镇得住张飞了。

  本来要去投奔卢植,结果卢植获罪,关羽跟刘备商量,不然咱们还是回涿县吧,总得有容身之地不是。结果在回涿县途中还救下了被黄巾军围困的董卓。本来人家救了董卓的命,应该千恩万谢才对,但是董卓一听仨人现在没什么官职,理也不理了。张飞的小暴脾气又上来了,气得要杀死董卓,又被刘备给拦住了。

  我们来看刘备两次制止张飞,一次是张飞要救卢植,刘备说:「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再一次就是张飞要杀董卓,刘备说:「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可见此时在刘备心里,还是有朝廷的,他一腔热血也是为了报效朝廷,安定百姓。

  要说董卓这个人,性狠残暴,从对待恩人的态度上来看,就不是个感恩戴德的人,尤其看到后面章节,真恨不得此时他被张飞一刀杀了,后面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黎民百姓死于他的刀下。

  第一回的故事脉络基本上都交代完毕,但我们还要补充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魏家的绝对核心领导者:曹操。曹操也是以镇压黄巾军的身份出场的,在张梁和张宝被皇甫嵩、朱儁打败出逃后,正好犯在曹操手里,又被曹操一顿好打。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对曹操的描述:

三国演义88回解说(三国演义解说第1回)(4)

曹操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曹操本姓夏侯,但曹操父亲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于是转姓曹。曹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曹操有个叔叔,见他整日无所事事,就拿出长辈的架子来总是在曹嵩面前说曹操,后来曹操怎么办呢?在他叔叔面前假装中风,等他叔叔叫来曹嵩之后又装作没事。曹嵩就问说,你叔叔说你中风,病好了没?曹操说,我从不曾中风,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所以总是中伤我。这一招之后,不管曹操叔叔在曹嵩面前说什么,曹嵩都当耳旁风了。

  接着书中引用几位能人异士的话语来评价曹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阳许劭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除此之外,曹操执法严明,不管谁犯了法,一律严惩不贷。书中举了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期间,增设十余条五色棒放在县的四门,有违令者,不管豪贵还是百姓,一律严惩。后来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叔提刀夜行,被曹操拿住一顿好打,这一顿杀威棒打下来,谁也不敢来捋老虎须了。

  其实往后读就知道,曹操这一生,基本都在东征西战,会用人,会用兵,真正配得上那个时代的英雄称号。

  好了,第一回就解析到这里了,剧幕已拉开,各路英雄已粉墨登场,后面我们继续,希望大家喜欢。

对了,剧透一下,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坚,虽然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咱们后面再细细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