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反特谍战老电影怀旧系列第二十五期。
据白桦的同名小说改编,新中国影史早期反特片杰作。
五十年代初期,西南边陲地区,当地大山里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
边陲地区因山高路远,导致物资匮乏,加上逃往境外的国民党残匪势力,经常越过边境袭扰劫掠百姓,造成当地人民生活困难落后。
为了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政府组织了马帮队伍,负责往山区运送物资。
然而境外敌特势力贼心不死,妄图劫掠马帮,由此引发了一场发生在边境山林里的反特惊险故事——
《山间铃响马帮来》
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
这天在山里,彪悍干练的苗族青年黛乌,正扛着猎枪在岗哨瞭望巡逻。
黛乌是当地的联防队长,他发现对面山谷升起了一股烟雾,瞬间引起了他的警惕。
恰好边防军的干部张连长走了过来,黛乌急忙向张连长汇报了这一情况。
张连长分析后认为,山谷里的烟雾,应该是境外的敌特残匪做饭冒起的炊烟。
黛乌所在的苗寨和附近的哈尼族寨子,恰好挨着边境线,只有一条又浅又窄的界河相隔。
如今马上要到秋收的日子,张连长分析敌人蠢蠢欲动,很可能是想要越境抢粮。
于是,张连长吩咐黛乌带领的联防队小心戒备,防止敌人越过界河。
交代完任务过后,张连长和黛乌一起来到了附近的梯田里巡逻。
当地军民们正在抢收粮食,黛乌的弟弟密乌也带领着儿童团一起,帮助居民们收割稻谷,众人干得热火朝天。
黛乌跟随张连长经过稻田,美丽的苗族姑娘蓝蒡看到黛乌,面带含羞地低下了头。
蓝蒡爱慕着坚强而热情的黛乌,两人的感情虽未正式公开,但身边人早已看在眼里。
来到农场,张连长遇到了很多收粮食回来的苗族百姓。
人们迫切地希望政府的马帮能赶快到来,当地百姓需要卖出粮食,同时希望能买到生活所需的盐、药品和农具。张连长告诉百姓们,区委书记很快就会带着政府的马帮队伍回来的。
张连长带来的消息,让百姓们很高兴。
因为如果马帮再不来,他们就要连盐都吃不起了。
当时的西南边陲地区十分缺盐,导致盐价高居不下。
当地的苗寨里,傣族商人李三经营着一家杂货店。
一名傣族青年过来买盐巴,他掏出两粒砂金,可李三却只给他一小块盐巴。
李三皮笑肉不笑地解释说,物以稀为贵,自己手里的盐有价无市,告诉对方不买拉倒。
恰好这时蓝蒡也过来买盐,见李三狮子大开口,一斤盐居然要卖五万元。
她知道李三是恶意涨价,当即放弃买盐转身离开了杂货店。
李三见到蓝蒡要走,立刻转换态度,谄媚地掏出一块盐巴,表示可以免费送给蓝蒡。
李三之所以讨好蓝蒡,是因为蓝蒡的父亲,正是当地的联防主任拉若挨大叔。
蓝蒡却拒绝了李三的讨好,她认定对方居心不良,因此不愿与李三纠缠。
第二天,黛乌跑来向张连长汇报,声称李三在恶意哄抬盐价。
张连长认为此事不能草率处理,打算等区委书记回来后,反应给书记。
这时,通信员将一份电报交给张连长,电报上说,区委书记即将带领马帮队伍回来。
得知马帮将要回来的消息,令众人感到振奋。
由于马帮携带大量重要物资,张连长判断,敌人很可能会针对马帮展开行动。
为了保护马帮安全到达,张连长打算召集队伍,赶到最险要的嘎帮渡口迎接马帮。
与此同时,几名境外匪特,正鬼鬼祟祟地躲在草丛里,打算偷渡界河。
匪特队长毕根换上一身瑶族人的服饰,乔装混过了岗哨,越过界河混进了苗寨。
原来,李三在解放前就与当地的特务残匪互相勾结,借经营杂货店的身份,为境外敌特传递情报,同时在当地各种哄抬物价,扰乱当地百姓的生活。
李三将马帮即将回来的消息,报告给毕队长。
毕队长得知此事,急忙赶回境外的特务巢穴,将情报汇报给了特务匪首王司令。
王司令认为这是一个抢劫物资的好机会,打算在嘎帮渡口打劫马帮。
另一边,苗寨内,得知张连长要组织队伍迎接马帮,准备连夜出发。
苗族青年黛乌和哈尼族青年嘎瓦,都积极踊跃地表示要加入队伍。
张连长最终决定让熟悉山里路线的黛乌做向导,并嘱咐嘎瓦带着哈尼族青年们,帮助苗寨的百姓收割粮食,借此促进两族人民的团结。
就在当地百姓们,满心期待马帮能够带回物资的时候。
潜伏特务李三得到敌特组织的授意,开始暗地散播谣言。
李三谎称政府组织的马帮队伍已经被抢劫了,并说消息是从哈尼族的寨子里传出来的,借此破坏苗寨和哈尼寨的团结。
另一边,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张连长的队伍终于抵达嘎帮渡口附近。
几乎就在同时,境外的敌特残匪们,在毕队长的带领下,也抵达了嘎帮渡口对面的山头。不久,马帮的铃声从山坡的树林里传来了。
隐藏在山间草丛中的匪特们,看到马帮向嘎帮渡口走去,当即发起行动。
毕队长下令让手下的残匪们,抢占渡口上方的山头,妄图占据地利,偷袭马帮。
与此同时,张连长指挥手下的边防军战士,分成两队人马,一队上山抢占制高点,一队负责接应马帮队伍。上山的边防军队伍发现了敌特小队,双方发生了交火。
在边防战士的火力压制下,敌特残匪们被打得狼狈撤退。
经过这场短暂的交火后,马帮队伍成功和边防军会合,一同启程返回苗寨。
当地人载歌载舞,如同庆贺一场盛大的节日一样,簇拥着马帮进寨。
马帮运来的货物在街上出售,食盐一万元四斤。
奸商李三五万元卖一斤食盐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说回敌特这边。
毕队长抢劫马帮失败后,回到境外巢穴,被匪首王司令痛骂一顿。
王司令不甘心失败,决心将马帮带回苗寨的物资抢回来,于是吩咐毕队长再次混进苗寨。
毕队长找到李三,告诉他王司令决定亲自带队行动,需要他暗中配合做内应。
第二天上午,哈尼族寨子附近的界河边上,忽然传来一声枪响。
对面敌特悄悄往界河附近射过来一支箭,箭杆上绑着匪首王司令的一封信。
听到枪声的嘎瓦急忙过来巡逻,从箭上取下了信,敌特声称要在今晚经过哈尼族的寨子,让哈尼寨准备五百担粮食,迎接路过的匪军。
面对敌人的威胁,哈尼寨的联防队长黄主任,急忙让嘎瓦快马去苗寨,通知驻扎在苗寨的张连长和区委书记。
张连长和区委书记分析了敌情后认为,敌人很可能是想要调虎离山。
匪特们想要声东击西,去哈尼寨讨粮是假,真实目的是转移边防军的注意力。将边防军从苗寨调离,趁着我方兵力空虚的时候,来抢夺马帮运来的物资。
但是出于周全的考虑,张连长还是分出了一个排的人马进驻苗寨。既是让哈尼寨群众安心,也是以防万一,提防敌人故意搞破坏。
夜晚,敌特趁着夜色,悄悄靠近了界河附近。
附近的岗哨内,蓝蒡和密乌负责站岗观察敌情,两人发现山坡下有草动的声音。
李三一直躲在附近监视,他谎称是奉联防队长黛乌的命令,前来接替两人站岗的。
正当蓝蒡和密乌犹豫的时候,李三突然发起偷袭,与密乌扭打在一起。
蓝蒡急忙上来帮忙,并给密乌制造机会逃走,让对方回寨报信,自己吹响了牛角号向边防军预警。这时,已经来到附近的匪特们一拥而上,将蓝蒡给制服。
另一边,边防军因为收到蓝蒡的预警信号,加上早有准备,立即进入警戒状态。
当敌特们准备进入苗寨的时候,埋伏在附近战壕里的边防军战士们立刻开枪还击,压制住了想要进入苗寨的敌人。匪首王司令见阴谋败露,恼羞成怒让手下全力攻打苗寨。
黛乌听到蓝蒡被抓的消息,当即想要奋不顾身地冲出战壕,前去救回心上人。
张连长从枪声分布来判断,敌人的兵力应该全部在这里。于是让黛乌前去哈尼寨,调回驻扎在那里的一排边防战士,迂回包抄截住残匪退路。
黛乌明白事关重大,只好强忍悲痛服从命令,毅然去往哈尼寨调兵。
时间来到黎明前夕。
匪特们发动了多次强攻,却始终无法突破边防军的封锁。
匪首王司令怒斥手下无能,狡猾的毕队长却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
虽然他们一直没能攻进苗寨,但边防军也没有乘胜追击,恰恰说明边防军兵力不足,因此才无力追击。经过毕队长的分析,王司令认为只要再来一轮总攻,就可以扭转战局。
与此同时,收到黛乌的通知后,从哈尼寨赶回的边防战士们,已经埋伏在了敌特们的后方。
当敌特们发动总攻的时候,张连长下令埋伏的一排战士们发动突袭,正在冲锋的匪特们发现背后传来枪声,才知道落入了包围圈,匪特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仓惶逃命。
毕队长和王司令见此情景,急忙让手下撤退,想要逃回边境外。
负责追击的黛乌发现了想要逃走的毕队长,一枪将毕队长给击毙。
联防主任拉若挨发现匪首王司令将要越过界河,当即丢出一颗手榴弹。匪首王司令就此一命呜呼,其余匪特们见状只好弃枪投降。
黛乌逼问了一名被俘的匪特,得知特务李三将蓝蒡带到了山上的神仙洞。
黛乌当即往神仙洞附近展开搜寻,最终在一处深涧旁,发现了特务李三的踪迹。
狡猾的特务李三用蓝蒡作为人质。黛乌担心伤到蓝蒡,抽出随身携带的苗刀与李三展开搏斗。
面对年轻力壮的黛乌,李三逐渐落入下风,最终死在了黛乌的刀下。
黛乌救出了被绑的蓝蒡,张连长也带领边防战士们,剿灭了所有匪特。
至此,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敌人的阴谋被彻底粉碎。
经历一场硝烟过后,苗寨市集上挤满了各族人民,人们满意地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山间铃响马帮来》拍摄于1953年,由上海电影厂拍摄完成。
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白桦的同名小说,白桦本身是军人出身,解放后曾经在云南边防哨所工作过多年,基于这段真实经历为灵感,白桦创作了这部描写云南边疆军民与匪特残余斗争的剿匪反特小说。
小说于1953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受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的重视,电影局决定由白桦亲自将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之后交由上海电影厂拍摄。
导演王为一是著名的左翼导演,解放前就已经开始独立指导电影,其导演生涯长达60多年,一直到八九十年代还拍摄过《异想天开》、《男人的世界》、《三女休夫》等时髦喜剧。
演员方面,《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阵容相当强大。
当时的上海电影厂刚刚实现公私合营,饰演张连长的吴漾,饰演蓝蒡的孙景璐,饰演拉若挨的刘琼,饰演黛乌母亲的范雪朋,早在解放前就已经是知名影星,尤其是范雪朋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是上海电影圈著名的“武侠新星”,演了不少剑侠片中的侠女形象。
解放后,这批左翼演员从香港回到内地,成为新中国影视行业的奠基者。
电影中饰演苗族青年黛乌的是当时年仅24岁的于洋,他后来凭借《英雄虎胆》、《戴手铐的旅客》名留内地影史,哈尼族青年嘎瓦的扮演者是仲星火,出演过《今天我休息》、《405谋杀案》等经典电影,黛乌的弟弟密乌的扮演者是年仅19岁的牛犇。
还有饰演敌特队长毕根的演员是老戏骨程之,也是演员程前的父亲。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建国后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电影于1953年开拍,剧组远赴云南取景,前后拍摄周期长达十个月。
为塑造角色,演员于洋、孙景璐花了半个月时间在苗寨深入生活。
在拍摄该片时,云南昆明周围仍有土匪出没,当地特派了一个班的解放军保护剧组。
根据剧组的剪辑师韦纯葆回忆,在拍摄期间,剧组曾经真的遇到过土匪,当时解放军战士正好不在,剧组人员恰好在拍夜间的打戏,就拿出道具组的假枪吓走了土匪。
说回电影本身,《山间铃响马帮来》在小说成功的基础上,加强了民族元素,同时融合了爱情、歌舞、反特、剿匪、惊险元素,成为早期反特电影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电影。
相较而言,本片中的反特斗争故事比较简单,更大的看点在于对少数民族风情人文的展现,帮助当时的观众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在解放初期的生活变化,因此故事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同时电影较为大胆的地方,是对男女主角热烈爱情的刻画与塑造,当时的内地银幕普遍保守,也只有王为一这样在香港工作过的导演,才敢于提出让男女演员做出亲吻脸颊的动作,以至于当时片场的工作人员都惊呼尺度大胆。
此外电影最后采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设计,导演于洋完成了新中国影史上第一段打戏,虽然受限于年代和技术,动作比较简单。
但在当时而言,已经可以算是国内银幕上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