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1)

传统手艺消失的速度很快,即使列入非遗名录,许多也沦为活古董。作为国家级非遗“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提供了一个脑洞大开的解法。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2)

传承人的困境

郎佳子彧小学二年级这一年,语文老师让全班用“举世闻名” 造句。他站起来,气定神闲地说:“长大后,我要让面人郎举世闻名。”

没人听说过面人郎,喧闹的班级瞬间安静下来,冷场了好几秒。那份尴尬,郎佳子彧至今深深烙在心里。

面塑俗称捏面人,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这样描绘它:“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

这写的就是面人作品《打糖锣》,出自郎佳子彧的爷爷——近代中国著名的面塑大师、“面人郎”创始人郎绍安之手。

郎绍安的时代,捏面人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为了解决生计,许多百姓拜民间手艺人为师,成为专门捏面人的师傅。几经变迁,填饱肚子不再是平民百姓的首要需求,大家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面塑逐渐从大众视野里消失,走向没落。

做面人所需的材料十分讲究。从选料上来说,就是一件需要极大毅力和耐心的事。

郎家人曾试过中国所有的江米,最终选定了安徽省南陵县三亩江边的稻田。每一粒江米都需要人工挑选,两个小时,一斤江米只留下十分之一。挑选出的江米再用祖传的石磨磨成粉,不能使用打碎机,因为机器运转所产生的热量会让江米的质地发生变化,影响后续的效果。之后,再用180目的箩筛选。和面时需要按比例兑入蜂蜜、颜料,做出不同颜色、防腐、防蛀的面团。

每次挑米挑到眼花时,郎佳子彧就反复问父亲郎志春,是这样做吗?必须这么挑吗?郎志春总是回答,是,没错儿,就这么做。

这一整套流程的繁杂程度,极为考验一个人,却是一百年来郎家人对面塑这门技艺的尊重。因为谁也不知道,此时作品上的一个微小瑕疵,再下一个一百年后,会不会成为人们眼里的遗憾。

一个面人捏得好不好看,关键在于神态和体态。

郎家面塑以生动精致的五官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见长。一个娃娃的手只有人的小拇指指甲那么大,要先捏出一根长面条,尖端变窄一点,然后分出大拇指,再用小剪刀剪出4个手指。如果一个人对这东西没兴趣,觉得它没意思或者做出来没啥用,绝对没法静静地坐那好几个小时只为捏一个面团。

在郎志春眼里,面塑不是儿子必须去做的职业。但对郎佳子彧而言,他不仅要做,还要做出个样子。

那是他打小就坚定要做的事。

作为面塑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95年出生的郎佳子彧,没少领会100年间,捏面人这一手艺在时代的大起大落,现如今,已经鲜有人关注它。而在传统的手艺人环境和传播手段下,扩大面塑艺术的影响力困难重重。

他试着去想明白,如何让这门手艺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破势而出。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3)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4)

好玩的面塑自己会说话

2008年,“面人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佳子彧去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没想到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与父辈不同,郎佳子彧的身上有着年少成名的故事。3岁学捏面人,6岁独立制作,12岁创作出在艺术圈内引起轰动的的奥运福娃面塑,16岁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准会员……

年少成名之后,除精进自己的技艺,他希望能让这门古老的手艺能为更多人所了解。从前,他捏制的作品多受父辈影响,相对传统。12岁那年,他曾模仿爷爷的作品捏了一模一样的《司马光砸缸》;2006年前后,奥运福娃出世,他对此很喜欢,捏制了福娃的形象。后来,他尝试用年轻的方式进行面人创作、为面人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但反响寥寥。

短视频这一能生动展示面塑过程、拥有庞大受众的媒介成为首选,他开始将平时自己捏制的作品更新在抖音上。

在钻研手艺之外,他开始跟随一些社会热点,试着用面塑作品去反映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还加入了一些自我思考和喜怒哀乐。对面塑意义的理解,郎佳子彧也给出不同于父辈的解释:面塑除了是一种手艺,在当下,他也是一种表达态度、情绪的媒介,“就像写文章,写诗,作画,发社交动态一样。”

近几年,年轻人在用社交软件时喜欢用大量的表情包表达情绪,郎佳子彧就用面塑做了一个《葛优瘫》。日本动漫《灌篮高手》是8090一代的青春印记,他就捏了一个“樱木花道”。在疫苗事件引发巨大社会共鸣的时期,他买来成堆的针管,创作囚禁在针管中的面人孩童形象,用作品替无辜的受害者发声。

《神奇四侠》中略带悲情的“石头人”、漫威里的各路英雄、又贱又萌的小黄人、哪吒和敖丙、《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里昂与玛蒂尔达……他还根据时下流行的话题梗,做了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口红、包包、篮球鞋air mag。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5)

这些从生活和现实题材中汲取灵感的面塑作品,是郎佳子彧以这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视角去创作的。赋予面塑传统手艺新的形式与意义,面塑成为他表达自我的载体,抖音成为他记录生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祖辈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烙印一直影响到今天仍挥之不去。这似乎成了非遗产业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局面。

若一直制作爷爷和父亲所在时代的传统面塑作品,这门手艺只能愈发小众、衰微,甚至成为 “活着的废墟”。郎佳想要制作被当下的人们关注、理解的形象,将新的文化内涵融入传统的手艺中,或许这样,面塑手艺才能重回大众视野、焕发新的生机。

唯有热情能抵挡岁月漫长。“能坚持做这个事情的人,首先是喜欢,而不是什么责任感。责任感这词多沉重啊,都把人推远了,我是真的喜欢捏面人。”揉、搓、捏、挑,触摸材料的沁凉质地,从无到有的创作成就感,都能让郎佳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快乐。

捏面人看似程序繁杂、费时费力,或许是因为年轻人并未动手操作,享受参与其中的快乐。有没有可能让它成为一件轻松有趣的事,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

这成了郎佳子彧的目标。而汇集着庞大年轻受众、呈现形式多样的抖音成为郎佳实现梦想的新锚地。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6)

寻找新的出路

郎佳也曾尝试使用公众号推文推广捏面人的技艺。图文的表达力有限,后来兴起的短视频载体,能够从头到尾呈现面人诞生的过程,让被捏制的面人连同这门技艺都真正活了起来。

传了百年的手艺,也需要顺应时代才能继续传下去,儿子关于郎家面塑与传播手段的“创新”,也吸引了父亲郎志春的支持与加入。

通过抖音平台,郎佳子彧的想法有了更多的空间去实现。他尝试了更多玩面人的手法:拍自己在手工店里制作面具,在改装车店里制作面塑赛车刹车盘,还去校园拍摄体验课。

这些视频,也许无法将一个人迅速领上捏面人的职业化道路,却实实在在地对大众产生了一些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人们纷纷说:“这些个小东西做出来特别酷。”

有了“新题材老手艺”,郎佳子彧又想到了“老题材新做法”。

爷爷和父亲那一代面塑人,大多从名著、京剧中撷取人物形象。他们基本不用图纸,都是熟能生巧,把文学作品的形象背诵下来,在既定的框架里捏面人。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的造型,很生动,但其中并没有手工艺者自己的思想力。“这样局限性就很大,没有自己的表达在里面。”

他决定,重新用面塑捏一个《山海经》中的火神祝融。重新完整地设计一个新的形象,这在郎佳子彧父辈的面塑创作里是从未出现过的。这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关于色彩、比例、神态、行为等诸多细节的革新。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7)

然而挑战遇阻,由于面塑的材料开始是软的,无法自立,祝融的两条龙就没法粘在奇形怪状的山景上。父亲郎志春提醒,可以在龙身下先插上细细的竹签,像舞龙似的支撑住,等胶干后,再撤掉竹签。

儿子在拓展推广手艺形式上取得的突破,让郎志春感受到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以及短视频载体带来的巨大影响。抖音在推广传统文化上不吝惜力量,泥塑、榫卯、戏曲、剪影……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这里大放异彩,连缀成新的美丽景观。

郎志春以实际行动支持儿子。今年八月,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拍摄抖音。郎佳子彧送给母亲的“项链”,和父亲一起捏“霸王别姬”,捏“耳机”和“月饼”整蛊爸妈……

在镜头前,他和父亲同台竞技,两代手艺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带来新的灵感冲撞,也使得父子二人靠得更近。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8)

与此同时,郎佳子彧的一些视频内容,在抖音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比如国庆期间如何应对哭闹的熊孩子,捏吉祥福去音乐节现场送给新裤子乐队……郎佳还为抖音美好奇妙夜设计了抖音小助手的面人形象。

纸扎人的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捏面人再无人问津)(9)

他的抖音首页签名档里有这样一句话:用年轻的方式,分享中国非遗文化。他相信,比起枯燥的技法教学,传统面人文化得靠鲜活的作品形象,有趣的场景代入,才能获得当代年轻人的认同和关注。

他曾说,没有不酷的项目,只有不酷的传人,“如果我没能做好,那只能说明自己生命有限,不代表别人做不好。但面塑这项非遗,它值得被传下去。”

“像疯子一样做决定,再像傻子一样努力吧。”郎佳子彧笃定地说。他相当勤奋,短短两个月,已经上传了21个视频,积攒了十万粉丝,甚至还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外国同学们来找他登门“拜师学艺”。

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这门几近没落的传统技艺,因为那一件件又小又精美的面人作品,连同这背后对手艺的传承、对匠心的坚持,经由数十秒的抖音短视频,带到大众面前,使得这门传统技艺连同凝结其中的传统文化进入当代年轻人的视野,获得了新的蓬勃生长的力量。

- END -

作者 | 郑婷

编辑 | 崔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