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STEM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普及,美国很多教育部门、组织及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社会机构都开始关注幼儿STEM教育,并发布了关于幼儿STEM教育的研究报告,以更好地推动公众来支持幼儿STEM学习通过这些报告,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现阶段幼儿STEM教育的理念架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更可以将研究报告中的具体教学建议运用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来,让STEM学习在博物馆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国外对stem教育理念的研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外对stem教育理念的研究(美国幼儿STEM教育研究报告)

国外对stem教育理念的研究

随着STEM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普及,美国很多教育部门、组织及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社会机构都开始关注幼儿STEM教育,并发布了关于幼儿STEM教育的研究报告,以更好地推动公众来支持幼儿STEM学习。通过这些报告,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美国现阶段幼儿STEM教育的理念架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更可以将研究报告中的具体教学建议运用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来,让STEM学习在博物馆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早期STEM至关重要——为所有幼儿提供高质量的STEM学习体验》

《早期STEM至关重要——为所有幼儿提供高质量的STEM学习体验》是由芝加哥大学和埃里克森发展研究院的教育专家们组成的“早期STEM工作小组(Early STEM Working Group)”于2017年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主要阐述了幼儿STEM教育的四个原则及六条建议,旨在指出一些幼儿STEM教育存在的误区,为幼儿STEM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份报告也成为了其他教育部门和博物馆研究幼儿STEM教育的基石之一。

01

幼儿STEM教育的四个原则

感性游戏《我的声音世界》展览通过各种声音体验,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世界沟通交流。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录制和播放自己的声音,利用工具和设施制造美妙的声音,观赏随着音乐变幻的光影和图画,然后随之起舞。声音即使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通过有趣的游戏体验, 孩子们的创意性思维和对周围世界的感悟力都将得到提升。

幼儿需要成人帮助他们提升对STEM的兴趣

虽然我们经常说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但并不意味着成人完全不需要介入幼儿的探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成人对幼儿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加深他们的STEM体验。例如,在恰当的时候向孩子提出开放性问题,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提供更多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等。

表达和交流是STEM学习的关键

在幼儿进行STEM学习和探索时,鼓励他们将想法表达出来至关重要。比如通过绘画、文字、口述的形式将想法记录下来,或者和同伴进行语言交流。许多时候,新的想法就能在交流碰撞中产生。

成人对待STEM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幼儿

研究已经表明,幼儿STEM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公众常抱有对STEM教育的偏见,认为一些特定群体(例如女性或者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学不好STEM学科。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不行,而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成人太多消极的评价和负面影响。比如很多父母觉得自己不是理科背景出身的,就会潜意识地惧怕辅导孩子数学、科学等学科,给孩子传递出了“STEM学科很难学”的信号。

STEM教育应该具有文化多元性

STEM学科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文化多元性,成人在为幼儿设计STEM探索经验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知识背景、文化、种族、家庭因素等。同时,STEM材料的设计也应该具有包容性,无论男孩女孩、无论任何种族肤色,都应该享有探索STEM材料的权利。

02

关于幼儿STEM教育的六个建议

感性游戏《我的声音世界》展览通过各种声音体验,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世界沟通交流。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录制和播放自己的声音,利用工具和设施制造美妙的声音,观赏随着音乐变幻的光影和图画,然后随之起舞。声音即使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通过有趣的游戏体验, 孩子们的创意性思维和对周围世界的感悟力都将得到提升。

信息传播

教师培训

家庭教育

学校资源

课程标准

研究支持

《STEM成功的根基——改变早期学习经验以建立终身思维能力》

《STEM成功的根基改变早期学习经验以建立终身思维能力》是由旧金山湾区探索博物馆(Bay Area Discovery Museum,BADM)于201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湾区探索博物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门大桥下的国家公园中,以“将研究转化为启发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早期学习体验”为使命。馆内共有七个展区,每个展区均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驱动,提供专注于儿童STEM技能发展的体验,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STEM成功的根基——改变早期学习经验以建立终身思维能力》面向所有想要了解幼儿STEM的成人,分享了六个幼儿STEM教育的发现。每项发现不仅有研究理论的支持,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幼儿STEM教育的六个发现:

01

STEM学习始于婴幼儿时期

02

想具备较强的STEM思维能力,游戏必不可少

游戏是目前公认的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的形成。同时,研究表明,相较于完全自主的游戏(free play),引导式游戏(guided play)更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度思考、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

03

STEM学习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发展也会促进STEM相关的思考

与幼儿进行STEM相关的对话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概念。研究显示,家长经常使用开放性问题与幼儿互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STEM的兴趣。

04

积极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提升STEM技能和兴趣

研究已经表明,当幼儿能够动手操作且自发想要学习时,学习的效果最好。所以,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博物馆、公园、科技馆等)其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STEM技能和兴趣的提升,因为在这里,孩子能够自主选择想要探索的对象。

05

对待STEM的心态和理念至关重要

在面对挑战时,具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孩子往往能够迅速调整方向,适应并迎接挑战,而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孩子则会自视能力不够而选择逃避挑战。在幼儿阶段推行STEM的原因之一就是鼓励更多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使他们具备韧性、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解决问题。

06

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得益于成人的支持以及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由自我控制能力(inhibit responses)、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三部分组成。幼儿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可以通过与幼儿的日常互动有意识地促进幼儿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

01

科学

实验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基本的科学技能,比如观察、描述、重复试验以比较结果、提问等。可以和孩子试试以下的活动:

让孩子向手心吹气或者在空中挥舞手掌,问问他们:“你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可以浮在水面的玩具,用一根管子对着玩具吹气,观察玩具的运动轨迹。

在容器中准备一些泡泡液,用各种形状的工具来吹泡泡。问问孩子:“你觉得用什么工具吹泡泡最好?”还可以让孩子在吹泡泡之前预测不同形状的工具是否会吹出不同形状的泡泡。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或者一个黑暗的空间里“制造”影子,并问问孩子:“你觉得影子是怎么来的?”还可以变化光源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并让孩子在地上描画出影子的轮廓。

02

技术

一般来说,人们听到“技术”这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诸如智能电话、电脑等“高科技”技术。其实对于幼儿来说,“技术”也指代简单的工具。这些工具帮助幼儿锻炼大小肌肉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为之后书写、打字、绘画打下基础。可以和孩子试试以下活动:

在纸上画一条线让孩子练习用剪刀沿着线剪;

准备几个塑料杯子让孩子练习倾倒液体;

让孩子练习将沙子从一个容器舀到另一个容器中,在此过程中尽量保证没有沙子被洒出来。

03

工程

搭积木或使用不同材料进行搭建可以帮助幼儿发展数学和科学技能,在此过程中学习重力、平衡、形状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和孩子试试以下活动:

将不同种类的建构材料混合起来(如乐高和泡沫积木),看看孩子会有什么新的搭建创意;

使用可回收的材料作为搭建材料,例如纸箱、塑料瓶、纸杯等;

给孩子一些搭建的挑战,例如:你最多可以搭多高?你能搭建一个能让人爬行穿越过去的隧道吗?给你五分钟,你能搭出什么?

04

数学

分类和计数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和基本数学技能的好方法。通过探索积木、颜色和形状,幼儿可以学习分类、排序等基本数学技能。可以和孩子试试以下活动:

给孩子一组玩具,让他们进行配对或分类,并且不断变换分类的标准,例如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或者按尺寸分;

用碎布或者各种形状的碎卡纸设计一块蕴含模式和规律(pattern)的“小被子”;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度量工具进行测量,例如:“这间屋子有几个小明那么长呢?”;

让几个孩子躺在地上,比较各自的身高和手臂长短。

05

感官活动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STEM探索的基础其实就是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和描述事物。感官活动是幼儿探索、分析、建构知识最基础的方式。可以和孩子试试以下活动:

让孩子通过一个特定的物体(如纸卷芯)来“看”周围的物体,锻炼聚焦观察的能力;

准备几个不透明罐子,里面分别装入不同材料,让孩子通过“听”来配对;

在一个不透明容器里装上各种物体,让孩子通过“触摸”猜一猜每个物体分别是什么;

让孩子捏住鼻子,放一块橘子在嘴里,试试能不能“尝”出味道;再放开鼻子,说说橘子的味道有什么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