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汉朝开国君主,一代英豪。他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剑,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了不起的朝代。史书上对他去世的年份记载,出现两种结果,事情是怎么回事呢?本文浅探一下,不足之处,欢迎指出。

01.网络上的查询结果

先看看网上的搜索,基本是这个结果: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1)

公元前195年,精确到了6月1日。那这一天对应汉朝的哪天呢?点开看看。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2)

对应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个说得很明白,那么下面这个日期是怎么回事?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3)

该百科介绍写道: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刘邦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

前面说了汉高祖是在十二年四月去世,同一年十二月还能活过来“祭祀孔子”?嘿嘿,这也太厉害了,这不正是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吗?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4)

02.求证《史记》

闲话少说,既然网络解决不了,那就只有翻史书了,先看看《史记》里的《高祖本纪》。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汉十二年十月,汉高祖刘邦在会甀攻打黥布,黥布逃走后,就让其他的将领去追击。

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

十二年十一月,高祖征伐黥布完毕,回到长安。

在十二月的几件大事,本文略过,继续往下看。

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立皇子建为燕王。

这个二月是第二年的二月,也就是十三年二月,紧接着上面的十二月来的。这是《史记》上常见的一种时间表述法,这种按顺序叙述法,并不会每次在新的一年里提到具体的年份。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那么这个四月,那就是汉十三年四月了。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并不是汉十二年四月驾崩。这个误差有整整一年时间。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5)

03.《史记》的自相矛盾

《史记》里写太子继位时,再次提到高祖去世: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太后本纪》

翻看了好几遍,《史记》里的这句话让我不知所措,这是后人抄写时漏了一横,还是太史公自己的笔误?因为前面明明白白地说过:“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6)

04.求证《资治通鉴》

再看看《资治通鉴》里的时间线

十二年丙午

冬,十月,上与布兵遇于蕲西,布兵精甚......

十一月,上过鲁,以太牢祠孔子......

春,二月,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绾,立皇子建为燕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同《史记》的《高祖本纪》一样,推算是十三年四月,但后面并没有再提高祖去世的年份。

有人可能会问,十四年四月呢?不可能,如果不是顺承,史书会给出当年的年份,不会因省略而造成误解。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7)

05.《史记》的时间记法

《史记》的时间叙述是追求简单化,不一定每一个年份都会明明白白指出来,有时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来加加减减。

举个例子: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省略具体内容)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

十二月望,日又食......

正月,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月......

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孝文本纪》

汉文帝二年十月,丞相陈平去世,让绛侯周勃为丞相。说完十一月,十二月,然后就是正月,按时间顺承,自然是三年正月,所以,后面的十月左边,加了个三年。

这种顺承没什么跳跃,前后的时间很好连接。在《孝武本纪》里,有很多“其明年”,还有“其后二岁”、“其后五年”,碰到这种时间说法,就要一年一年地仔细拼了。

刘邦逃亡时是谁救了他的两个儿子(刘邦是哪一年去世的)(8)

小结

班固的《汉书》,时间线同《史记》,“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出现的位置和具体时间跟《史记》如出一辙,矛盾源头很可能就是《史记》。

为何会这样,留给史学家们去考证吧。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损《史记》的崇高地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完)

本文由阿武时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