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将全线通车。届时,香港将与国家高铁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达内地17座城市。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发现,伴随呼啸而至的高铁,包括广州、香港在内湾区高等教育高地的跨城、跨境办学风潮渐起。大湾区内的“知本”流动正呈现这样的趋势: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门在内的港澳高校在珠三角争相开设分校;高校与腾讯、京东等创新名企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
从香港工厂广东遍地开花,到广东游客港澳买买买,再到港澳高校广东“跑马”建校,中国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三地一直互相借力。以“知本”流动为特征的这股潮流,将把粤港澳三地推向进军世界级一流湾区的3.0时代。
1
高校“跑马建校”:创新资源加速流动
放眼全球,著名湾区的崛起从来都离不开高校的支撑。
从质量上看,香港有四所高校位居全球TOP1000;从学校类型上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一应俱全。广州作为华南高等教育中心地位,也蕴藏着数量近百的高校资源。
我们发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升温,定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内高校纷纷开始“跑马圈地”——
今年2月,惠州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占地约66.7万平方米;
5月,应广州市政府邀请,香港科技大学计划在大湾区内办分校,初步选址在广深港高铁庆盛站旁,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6月,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两校共建的“深港微电子学院(筹)”正式揭牌。7月, 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在香港签订“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合作备忘录。
香港高校积极“走出来”,一方面可突破香港土地掣肘;另一方面,可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库发展。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跑马圈地”,粤港澳大湾区内外高校也开始频频布局。
今年5月,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首批4所高校签约入驻惠州潼湖•大学创新园。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也正式开工建设,总用地面积约314万平方米。该校规划建设满足“医、工、理、文”四大学科群办学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未来在校学生将达20000人。
南方日报发表题为《中大不甘“岭南第一”,要冲击世界一流》的文章,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相呼应。
深圳创新活力,也吸引了西北高校的关注。就这本周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至此,深圳集齐西北地区的四所原985高校: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是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前沿阵地。高校湾区内的流动,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在珠三角有限的土地资源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你来我往”,无疑将为湾区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
2
参与城市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
硅谷最早的高科技企业惠普公司,就是由两名斯坦福毕业生在一间车库创办。旧金山湾区中的硅谷,主要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创新驱动。包括谷歌、脸书、甲骨文、苹果、爱彼迎、基因泰克都在此孕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认为,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必须推动所有高校在大湾区建设和发展中充分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从今年1月起,包括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在内一批高校,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备忘录、成立校友会等多种形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校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支撑作用正在显现。
今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在惠州市住建局正式挂牌设立实践基地,将通过强化与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7月,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在香港签订“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合作备忘录,两学将建立以深圳和大湾区重点产业为主题的“科技创业人才培育及加速计划”引进专才、投资者到大湾区。
9月,珠海港控股集团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珠海港企业大学”在珠海城职院成立。该校将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企业培训和产学研合作。
从国际经验看,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加快发展的“助推器”。近几个月来,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湾区高校,与腾讯、京东等创新巨头开展合作。
今年6月,腾讯AI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的揭牌,在加快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同时,让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在这波“高校”流动风潮中,一些原本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珠三角城市,正呈现大步追赶之势。今年以来,惠州引进高校、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的频次“以月打卡”。香港城市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纷纷签约入驻潼湖。
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合作创新,区外高校纷纷抢滩进驻,一条全新的创新引擎正在大湾区轰然作响。
3
东西岸高校互动加强:好戏刚刚开始
高校是激活大湾区动力源的关键。
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会议提到,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高校合作先行。香港高校正沿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向珠三角西岸城市涌进,双方合作也从从资源共享向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迭代。
7月6日,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与中山市共建的“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正式启动,香港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与广药、中山市政府共建国家级国际孵化器、国家级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
作为省内首家粤港高校合资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个位于中山创新平台,将开启珠江东西两岸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新局面。
当前,大湾区的机遇,正吸引港澳高校青年目光,也悄然改变珠海的城市角色。
近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在吉林大学珠海校区举办。香港5所高校学生带着10个“互联网+”创业专案来大湾区寻找商机。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路桥相连的地方,珠海发展势头为各界看好。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春声认为,建立在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增长极”的办学格局,是中山大学较之国内其他高校的显著优势。昨日,珠海市政协召开圆桌协商会提到,珠海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强与创新环道中“广深港澳”四地政府的交流合作。
如何聚合粤港澳三地高校办学优势,一个“湾区大学”的设想正在酝酿。
今年3月,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议,建立“湾区联合大学”。办学地址可在深港边界的河套地区、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分别设立校区,利用三地政策和制度优势,突破合作办学中涉及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探索推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这个建议得到东莞的呼应。上月,东莞市召开城市品质三年提升工作现场会就提出,要抓好大湾区大学建设,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深入研究大湾区大学的选址用地、资金筹措、建设机制等问题,积极向上沟通,争取大湾区大学落户东莞。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当前,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已对大湾区高校建设形成共识和建设思路: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人才流动、科研成果转化将成大湾区高校合作的四大重点趋势。
珠海、东莞、深圳、广州……湾区大学最终将花落谁家,谁又将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开疆扩土”的风潮中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好戏似乎才刚刚开始。
策划:朱紫强
撰文:朱紫强 莫依蓉
【作者】 朱紫强 莫依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