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这句感慨,道出了千年古都洛阳的历史沧桑和分量。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洛阳”写成了“雒阳”,许多人以为“雒”是“洛”的繁体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其实,关于“洛”和“雒”,乃是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历代学者为之争论不休,其中涉及的问题颇为复杂。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1)

洛阳

在文献中,除了“洛阳”或“雒阳”,还有“洛水”或“雒水”、“洛书”或“雒书”,等等。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洛书则出于洛水,即所谓“洛出书”。)

为什么古书中有的写作“洛”,有的又写作“雒”呢?

早在三国曹魏时期,史学家鱼豢在《魏略》中便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

他认为,“洛”字又作“雒”字,系与历代王朝笃信的“五德终始说”有关。

“五德终始说”源于阴阳五行思想。“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这是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迁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以汉属火德(故称“炎汉”),因为火忌水(按五行相克,水克火),所以把“洛”字去掉“水”,而加上“隹”,变成了“雒”字。

到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以魏属土德,因为水土相宜,“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所以又恢复了带“水”的“洛”字。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2)

汉光武帝刘秀

对于鱼豢的说法,历代学者们意见不一。有赞同其说者,也有反对其说者。

反对者的理由,一是以东汉以前的文献中已出现“雒”字,如《左传》、《史记》等中已用“雒”字,来证明汉光武帝将“洛”字去“水”加“隹”变“雒”字之说,并不成立。

二是辨析汉代并非火德,故无须改“洛”为“雒”。

若依鱼豢的说法,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今西安),却没有改“泾水”和“渭水”之名,为何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就一定要改“洛水”之名?

而且,汉朝的“汉”字就带“水”,如果那么怕水,汉高祖当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汉”?

不过,这些质疑看似有理,却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东汉以前的文献经过后世传抄,已不完全是其本来面目,以此来证伪鱼豢之说,是有瑕疵的。

其次,汉高祖刘邦时尚无强烈的“五德终始说”氛围,所以并不忌讳国号或国都河名中带“水”,这与东汉时的情况不可相提并论。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3)

魏文帝曹丕

到了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说法。

他从实际的地理情况切入——古代“洛水”或“雒水”有两条:一条是北洛河,位于今陕西境内,是渭河的一级支流;一条是南洛河,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洛阳,在巩义注入黄河,因伊河为其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

通过考据,段氏认为:“古豫州之水作‘雒’字,雍州之水作‘洛’字,载于经典者画然。汉四百年未尝淆乱,至魏而始乱之。”(《伊洛字古不作“洛”考》)

也就是说,段氏认为,在古代经典中,北洛河(雍州之水)用“洛”字,南洛河(豫州之水)用“雒”字,两条水流用字划然有别。

如《淮南子·墬形训》云:“洛出猎山”,这是指北洛河;又云“雒出熊耳”,这是指南洛河。

只是从曹魏开始,两个字才被混淆,以至后世越用越乱。

按照此说,则“洛阳”、“洛书”都是后来误用的结果,原本应该是“雒阳”、“雒书”才对。

然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段氏此说也并不牢靠,因为在曹魏之前的历史文献中反证很多。

如《史记》中用“洛邑”有七次,《左传》中则“成周洛阳”、“雒邑”并用。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4)

“洛出书”

对于这个争议了上千年的问题,当代学者、上海交大虞万里教授结合出土文献研究后认为,南洛河之“洛”早在西周甚至殷商时代就从“水”作“洛”,战国时各国文字混乱异形,故秦汉间“洛水”、“洛阳”等已有假鸟名之“雒”字代替。

至东汉光武帝以火德承运,忌国号“汉”和国都“洛阳”之水太盛,遂用其通假异体之“雒”字,所以东汉石经、碑刻多写作“雒”字。

至魏文帝以土德继统,出于克汉兴魏之意,即以水克炎汉之火、而与魏之土相宜,遂下诏复改“雒”为“洛”。

这些复杂情况,终于导致历史文献中“洛”、“雒”两字相混而淆乱难理。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5)

五德终始说

对于这个问题及古今学者们的解释,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春节传统民俗中最神秘的一项:在门上书“聻”字

宋朝洛阳怎么样(洛阳还是雒阳)(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