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艺方法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

2. 控制要点

2.1 一般规定

2.1.1 混凝土浇筑前应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和技术复核、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根据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求,检查并确认施工现场具备实施条件、施工单位应填报浇筑申请单,并经监理单位签认。

2.1.2 浇筑前应检查混凝土送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检查混凝土运输时间,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必要时还应测定混凝土扩展度,在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

2.1.3 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应高于35℃。

2.1.4 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浇筑。

2.1.5 混凝土应布料均衡。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应采取防止模板、钢筋、钢构、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移位的措施。

2.2 混凝土浇筑

2.2.1 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度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2.2.2 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宜一次连续浇筑。

2.2.3 混凝土浇筑过程应分层进行,分层浇筑,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2.2.4 混凝土浇筑的布料点宜接近浇筑位置,应采取减少混凝土下料冲击的措施。宜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浇筑区域结构平面有高差时,宜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

2.2.5 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抹面处理。

2.2.6 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两个等级及以上时,应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的构件中,且距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应小于500mm。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2)

2.3 浇筑与振捣

2.3.1 柱子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柱水平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材料应与浇筑混凝土浆液成分相同,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一般情况下分层厚度不超过300—500mm,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不小于100mm,振捣器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派专人“看模”:模板和支撑变形监测、混凝土振捣密实程度检查和混凝土辅助振捣;柱高超过3m 时,应采取措施用串桶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柱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无梁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3)

柱子混凝土浇筑

2.3.2 剪力墙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水平接缝处理同柱,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在底部均匀浇筑5cm 厚与墙体混凝土相同的水泥砂浆,并用铁锹入模,不应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内;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 左右进行分层浇筑、振捣。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墙体连续进行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2h;墙体上的门窗洞口浇筑混凝土时,宜从两侧同时投料浇筑和振捣;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cm,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及洞口部位;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4)

2.3.3 梁板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和板连成整体高度大于1m 的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3cm 处。浇捣时,浇筑与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侧部位要注意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 范围内。施工缝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搓。施工缝宜用木板或钢丝网挡牢。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5)

混凝土铺料后,按标高线(对角线及轴线)对楼面标高进行总体找平。混凝土采用 3m 铝合金刮尺刮平、调整,并复核标高,误差控制在 5mm 内。混凝土刮平进行第一遍抹平,保证表面平整。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平并覆盖薄膜。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6)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7)

2.3.4 楼梯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楼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底板混凝土,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混凝土一起浇捣,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施工缝位置:楼梯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完,多层楼梯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1/3部位且不得少于3 步。

2.3.5 施工缝或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合面应采用粗糙面;并应清除浮浆、疏松石子、软弱混凝土层;

(2)结合面处应采用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应小于1.2MPa;

(4)柱、墙水平施工缝水泥砂浆接浆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接浆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浆液同成份;

(5)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后浇带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采用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

2.4 养护

2.4.1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 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一般混凝土养护期不小于7d;当温度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混凝土,应采取加热保温养护或延长混凝土养护时间;冬期施工的混凝土拆模后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15℃时,应对混凝土采用保温材料覆盖养护。

2.4.2 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地下室底层和上部结构首层柱、墙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不宜少于3d。

2.4.3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

2.4.4 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2.4.5 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²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8)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9)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0)

2.5 混凝土冬季施工

2.5.1 保温增温措施

(1)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 5d 稳定低于5°C 即进入冬期施工;

(2)对从混凝土搅拌站到输送泵运输混凝土的罐车用保温套包裹严密,保证混凝土出罐温度不低于 10°C;

(3)在输送泵管和布料机表面捆绑棉被保温;

(4)施工作业楼层采用保温材料进行封闭保温,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取升温措施进行取暖,确保封闭空间温度不低于5°C。取暖时间依据同条件试块试压结果作为依据(强度超过混凝土的受冻临界强度)。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1)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2)

2.5.2 温度控制

(1)冬施混凝土出罐温度必须大于 10°C,入模温度必须大于5°C;

(2)混凝土防冻外加剂根据室外最低温度确定;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照方案进行保温覆盖,宜采用 1 层塑料薄膜和若干层保温棉被(具体厚度和层数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注意保温被铺设时应相互搭接。另外,墙柱体钢筋之间的空隙是保温覆盖容易忽略的部位,应重点控制;

(4)严寒地区地下室进行越冬防护如采取珍珠岩覆盖等措施。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3)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4)

2.5.3 混凝土冬季施工测温、强度回弹

(1)混凝土终凝后应进行测温。

(2)当混凝土温度降到(防冻剂的)规定温度后应进行强度回弹,检查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3)当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后,可停止测温。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5)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6)

2.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2.6.1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300mm;

(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mm~20mm;

(3)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

(4)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2.6.2 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 范围内;

(2)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3)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 范围内;

(4)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

跨中1/3 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

(5)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2.6.3 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结构构件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

2.6.4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增加插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

2.6.5 施工缝和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2.7 大体积砼裂缝控制

2.7.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裂缝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择尤为重要。

(1)粗骨料选用5~25mm 连续级配石子,含泥量<1%,针状、片状颗粒含量<15%;细骨料用中粗砂,含泥量<1%,配制混凝土,减少水及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

(2)在混凝土级配中采用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内参加一定量的Ⅰ级磨细粉煤灰和减水剂,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坍落度和粘塑性,满足可泵条件下,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3)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混凝土原材料在拌合前采用遮阳并适量洒水的方式降低混凝土出场温度。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低于30℃。

(4)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大体积混凝土应该避开高温和寒冷季节浇筑。

(5)对大体积混凝土面,砼振捣完毕应随时进行表面处理用滚筒进行滚压,然后进行二次收平,注意掌握好时间,防止产生表面裂缝,一般在混凝土表面抹平后应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以防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干缩缝。根据温度情况可在塑料薄膜上覆盖麻袋片,进行保温养护。温差过小,或降温不利时,可采用用水浸透保温层,增大导热系数的方法,控制温差和降温速度。对于大体积砼来说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15 天。

(6)严密监测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如若温差有超出规范范围的趋势,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将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7)

混凝土测温记录

3. 质量要求

(1)混凝土结构应达到内实外光、面层平整,棱角方正饱满。

(2)墙板交角、线、面顺直清晰、平顺;无蜂窝、麻面,无漏浆、胀模、烂根。

(3)施工缝结合严密平整、无夹杂物。

(4)混凝土楼板表面平整无痕迹,不得有脚印等。

(5)柱角在模板拆除后要粘贴护角保护。

(6)楼梯踏步部位用保护条保护,保护条由模板角料制作,并涂刷醒目颜色。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8)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化图解(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