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1)

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省画院院长张永海特为本报创作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少女节”、“乞巧节”、“鹊桥节”、“情人节”。

上古时代,人们崇拜自然天象,把牵牛星作为吴、越之地的分野星,把织女星衍化为编织云彩的女神,那时的牛郎织女只是两颗星,二者还没有演化出传说故事。

到了汉代,织女女神的身份被人格化,成为了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妇女们在农历七月初七拜祭织女,虔诚地祈求织女赐予她们一双巧手,以及美满的姻缘。她们不仅乞巧,而且斗巧,相约月下穿针,竞技娱乐,而男人们则在旁边凑个热闹。后来,愈来愈多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将牛郎织女附上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才逐渐成型,这才让七夕节有了更多的浪漫色彩。

而少数民族的有关风俗更是丰富多彩,他们或者踏青对歌,或者欢乐起舞,用自己的方式度过本民族的“七夕”。今天,学一首少数民族的情歌唱给心中的“她”或“他”,你觉得怎么样?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被称作“歌海之乡”,也是古代民间传说歌手刘三姐的故乡。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自己的歌会,叫“歌圩(xū)”,形式以男女山歌对唱为主,春节、“三月三”、中秋等节日都有举行,其中以“三月三”为盛,人们会在这天做五色糯米饭、抢花炮、踏青对歌等等。

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2)

壮族歌圩(中国画)张永海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歌圩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是白天在野外唱的,夜歌圩则是夜晚在村寨里唱,唱的多是生产歌、季节歌、历史歌等。

“嘹歌”是壮族民歌中的一种,壮语里为“fwen liuz”,音译为“欢嘹”,演唱形式为两男与两女对唱,高声部与低声部结合。演唱场合也根据日与夜相互分离,“日歌”在野外对唱,“夜歌”在家里唱。

嘹歌唱词朴实真挚,通俗生动,一般为五言上下句结构(汉语译文1、2句为上句,3、4句为下句)。嘹歌每首歌分上下两段来唱,唱完上段两句,就会以衬词“嘹——”拖腔来演唱,唱完第四句,再拉一声“嘹——”,歌曲听来十分悠扬舒展。

推荐情歌:世上哪有树缠藤 壮乡情歌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以能歌善舞著称。土家族一年一度的“女儿会”上,青年男女相互认识,自由对歌问答,因此将之称为土家族的七夕节也不为过。

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3)

土家族女儿会 (中国画)张永海

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机缘相投,就一起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

土家族山歌中,情歌占比最大。由于土家族长期居住在山区,信息闭塞,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因而其民间文化大多依靠口耳相传。情歌作为其中一种重要媒介,能袒露真情实感、表达审美和爱情观,这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的青年男女在婚恋上很少受到干涉,因此它的情歌风格大胆率真,也有女性主动表露情感的情歌,如“十七八岁姑娘家/独坐闺中懒绣花/想到红尘阴阳事/心里好像猫爪抓”。

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婚姻制度与文化风俗,被套上了封建礼教的枷锁,造成了许多悲剧,因此土家族也不乏反抗封建压迫,较为沉重、反叛的情歌,如“一阵雨来一阵雷/贪财媒婆强做媒/嫁给铁匠只讲打/嫁给铜匠只讲锤/何日开笼放鸟飞”。

其中,五句子情歌又是土家族山歌中的一种结构类型,也是鄂西情歌的主体,歌曲每五句词为一段落,有单独一段落为一首歌的,也有若干段落连缀起来的。其唱词直白大胆,且要求第五句有画龙点睛之效。衬词也十分丰富,有“哎”、“哟”、“嘿”、“喂呀佐”、“嘛”等等,有些称谓也可做衬词,如“哥哥”、“妹子”、“我的娘哟”,使歌曲易押韵,更便于传唱。

推荐情歌:清江恋歌 土家女儿会

侗族主要分布在湘、黔、贵、鄂、闽等地,民族语言为侗语,但无文字,因此对于侗族人来说,口头形式的歌唱是与吃饭、劳动同等重要的。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侗族人的“楼那义节”,侗语中,“楼那义”是找男朋友的意思,这一天姑娘们洗好葱,放进各自的篮子里,后生们结队去讨篮子,若得篮,两人就会互相约好日子,一般在“四月八”或“六月六”,还篮子并对歌。

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4)

侗族之春(中国画) 张永海

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交往的形式之一。晚饭之后,女青年几个聚在一家,冬天围坐在火堂边搓草鞋绳、织布带,夏天则在堂屋或廊檐下纺纱织布,等待男青年的到来。男青年则在巷中吹笛唱歌。经过几次歌来歌往的相会,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会互赠信物,并唱“盟誓歌”。

行歌坐夜、玩山坐日、月堆华等这些侗族男女青年的特殊交往形式都带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对歌也是如此,通常是一群男青年与一群女青年互相对答。

侗族的情歌大多是在赶坳或玩山的过程中所唱,所以也叫“玩山歌”,以对唱为主,也有独唱、齐唱等其他形式。其唱腔分“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快腔山歌”三种,高腔山歌需要大声歌唱,只在赶坳活动时唱,平腔山歌多用以叙事,比较平和悠扬,快腔山歌则需要用到假嗓。

侗族情歌以灵活、自由著称,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即兴改变歌曲中的节奏、衬词。

其唱词浅显易懂,多以长短句为主,如“情到浓时心都醉/山上草子一到熟来紧粘衣/哥变七星妹变月/星陪月亮同出东方同落西”,也不乏五字句、七字句,如“郎像岸边水灯草/遇着风浪把头摇”。有时,还会采用白话与演唱交杂的方式来表现。

其中侗族琵琶歌是以歌中伴奏的弹拨乐器“侗琵琶”而得名,琵琶歌自弹自唱,男女对唱,载歌载舞,形式多样,使用的衬词包含了侗族语调衬词的全部。

推荐情歌:从江侗族琵琶歌之《远方的情人》 尚重琵琶歌长相思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人的“插花节”,也叫“马缨花节”,彝族群众会从山野中采来马缨花,插在门头或农具上,未婚的青年男女则会互送鲜花,互插鲜花,作为定情信物。

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5)

彝族插花节(中国画) 张永海

插花节这一天,许多钟情的男女以插花为订婚礼。小伙子把一朵朵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把一朵朵马缨花插在小伙子吹着的芦笙上,互相表示真挚的爱情。

彝族的情歌形式比较自由,唱词可以长短句结合,不受字数和韵律的限制。以根植于阿都方言区的阿都情歌为例,阿都情歌对唱根据交往过程分为若干结构,男女初次相会,通过对歌交谈,或者互诉择偶标准,此为探情歌。

(“啊呀啊呀——啦/那位贤能的阿哥哟/坡前坡后来相遇/单羊碰上单独狼/一犬一猎来相遇/独子巧把独身遇/独鹰来把独鸡遇/孤马却和孤虎遇/独女碰上单身汉/你独我孤来相逢……”)

唱过探情歌后,如有好感,会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吐露心声,为热恋歌。

(“啊呀啊呀——啦/那位贤惠的表妹哟/我俩约会的这一晚上/但愿莫遇上阴雨夜/天边无云不打雷/但愿十里无雷声/但愿响雷响干雷/但愿雨丝不着身/但愿林雨不寒冷/好让表哥表妹一路顺遂来相会……”)

其后还有以相思、盼望、离别、分手为主题的一系列对歌,如泣如诉。

(“表哥表妹两分手/割爱忍痛楚/从今远别离/相思心中囿/闭目影憧憧/耳里语绵绵”)

推荐情歌:马儿响来玉鸟儿唱 火把恋人

(作者:乐思芸)

关于七夕节的情歌(让少数民族情歌来)(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