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英国人为了对付奥斯曼帝国,挑动其统治下的阿拉伯人造反。当时阿拉伯的哈希姆家族,同意跟英国人联手,但前提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英国人表面答应,背地里出尔反尔,转手把叙利亚给了法国。哈希姆家族感觉受到了欺骗,撇开英国人单干,趁法国人军队未到,占领了叙利亚的西部。

当时领军的是哈希姆家族长的儿子费萨尔,此人堪比“少帅”。法国人来了后,他不放一枪就投降了,拱手送出叙利亚。

英国人为了补偿他,在阿拉伯人剩余的地盘上,划出了一个地区给他,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封费尔萨为伊拉克国王。

尴尬的是,原本伊拉克那片儿地,是费萨尔哥哥(阿卜杜拉)的,他哥哥尥蹶子不干了,英国人又为了安抚他哥哥,把“外约旦”给了他。

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命运(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的合并往事)(1)

为什么是外约旦呢?外约旦以前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巴勒斯坦被英国人许给了犹太人。为了便于管理,就以约旦河为界,约旦河以西是犹太人的移民区巴勒斯坦,约旦河以东单独成立一个国家——外约旦。

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命运(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的合并往事)(2)

法国人撤退,三国勾肩搭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一败涂地,叙利亚也因此摆脱了法国的统治,独立了。

但叙利亚的官员们,之前长期在法国人手底下做事,时间久了,慢慢就习惯了法国人的领导,法国人一下子撤走,把叙利亚还给了他们,反倒有些群龙无首。

就好像你天天按部就班地跟老板打工,老板让你做啥你做啥,突然有一天,老板不干了,把公司交给你,让你带领大家伙赚钱,你心里多少也会有些打怵,自己究竟行不行。

叙利亚的领导层当时也面临这样的困惑,他们自己也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独立领导好一个国家?

这个时候,旁边的伊拉克和外约旦凑了上来,大家都是阿拉伯人,要紧紧抓住安拉的绳索不要掉队呀,叙利亚以前就是费萨尔的,现在法国人走了,大家更是要团团圆圆的。

在他俩诱导下,叙利亚回想起了以前跟随哈希姆家族的时光,怀念起了哈希姆家族的好处,觉得重新回归也不是一件坏事。于是,三个国家整天眉来眼去,勾肩搭背,策划起各种合并方案。

沙特和埃及坚决反对

这三个国家天天在那儿旁若无人的搞合并,这可把隔壁另外两个国家给吓坏了,一个是沙特,一个是埃及。

在他们看来,这三个国家分开最好,要是合并到一块儿,变强大了,整个中东的局势就会为之一变,互相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更何况,沙特当初为了争当阿拉伯人的领头羊,一直和哈希姆家族明争暗斗,最后还把哈希姆家族的“龙兴之地”(汉志地区)给抢了去。

这个汉志地区,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城,所有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圣,都得交朝觐税,光这项税收每年就能带来上百万美元的财政收入(沙特当时一年财政才70万美元)。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更何况还把人祖坟都抢了去。

如果三个国家合并,组成一个大型的哈希姆国家,会不会找沙特复仇不清楚,反正沙特是睡不好觉。

与此同时,埃及的纳赛尔和他的自由军官们,完成了革命,推翻了埃及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除了不希望哈希姆家族坐大之外,他们更想把叙利亚收为己有,扩大埃及的统治范围。

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命运(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的合并往事)(3)

因此,这两个国家拼了命,也要阻止叙利亚和约旦、伊拉克合并。

巴格达条约横生枝节

除了埃及和沙特的阻挠外,伊拉克的一个举动,出乎意料地,让合并发生了根本的转折。

二战以后,两大阵营对立。苏联对土耳其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意图未消。苏联在黑海的舰队,要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否则只能在黑海里转圈圈。

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命运(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的合并往事)(4)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个国家,就在土耳其的东面,而他们三个早已加入了苏联,成为苏联的触角。伊拉克与这三个国家隔得也不远。

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命运(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三国的合并往事)(5)

为了共同防范苏联的威胁,土耳其和伊拉克两个国家,签署了互保条约。然而,没想到这一举动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后英国、伊朗和巴基斯坦也加入进来,最终形成了《巴格达条约》。各国纷纷认为,这是冷战进入中东地区的标志,是中东版的北约。

不信任西方的沙特,和倾向苏联的埃及,此时也火上浇油,和苏联签署了一项对抗性的条约,作为对《巴格达条约》不满的回应。

条约的初衷原本很简单,只是预防性的互保,但在外界的大肆渲染之下,事情俨然升了级,伊拉克被公认倒向了西方阵营,黄泥巴抹了裤裆——不是屎也是屎。

而叙利亚人苦法国殖民久矣,老百姓们对西方恨之入骨,《巴格达条约》激发出了他们的民族情绪,他们认为统治伊拉克和约旦的哈希姆家族,和西方人是一伙儿的,坚决反对与他们合并。

就在约旦和伊拉克还做着春秋大梦的时候。1958年,叙利亚和埃及突然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伊拉克和约旦恍然间才发现,大梦一场空。叙利亚彻底和哈希姆家族疏远了距离。

伊拉克后续

伊拉克王国刚成立时,少数的统治阶层是伊斯兰教逊尼派,而大部分老百姓都是什叶派。费萨尔为了稳固统治,一方面实行开明宽容的政策,一方面借助英国人的来建立现代化军队。

殚精竭虑的费萨尔,只活了48岁就一命呜呼,王位传给了21岁的儿子加齐。年轻的加齐国王爱飙车,但显然对“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理解得不够深刻,飙车的时候死于事故,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费萨尔二世。

看过中国历史就知道,幼王继位如果没有强人辅政,结果往往是朝政昏暗,政治混乱,伊拉克就是这样。费萨尔二世继位后,开始政局动荡,国内宗教、民族问题频生,军事政变时有发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958年,伊拉克再度发生政变,卡塞姆将军掌权,宣布实行共和国,伊拉克王国终结,哈希姆家族在伊拉克的统治也就此结束。

约旦后续

外约旦大部分的人口,和哈希姆家族一样,都是逊尼派,因此国内政治形势稳定。

但问题是,外约旦资源贫瘠,人口只有40多万,最要命的是,它挨着巴勒斯坦,不可避免的会卷入到巴勒斯坦的冲突当中。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胜,巴勒斯坦建国无望,外约旦趁机将约旦河西岸地区,吞并了过来,去掉那个“外”字,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

吞并后,约旦的人口从40万,暴增至120多万。不仅没有带来应有的好处,反而引起了消化不良,给约旦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王阿卜杜拉也被人刺杀身亡。

1958年,叙利亚和埃及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约旦大梦方醒,为了保护自己弱小的地位,它需要尽快和其他国家结成联盟,同一年里,约旦宣布和伊拉克合并,建立阿拉伯联邦。

联邦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为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约旦国王担任副国家元首,如果元首去世,则副元首替补。

文件签署完成,就在即将合并的一刹那,伊拉克国内发生了军事政变,卡塞姆将军登台,推翻了王室统治,原定阿拉伯联邦的元首费萨尔二世,也在这次政变中丧命。

约旦国王立即按照宪法宣布,元首去世,由副元首替补,自己就是阿拉伯联邦新的国家元首。然而,卡塞姆将军并不鸟他,伊拉克已经是共和国了,加入阿拉伯联邦的是过去的王国,与现在的伊拉克无关。

合并的事情就此烟消云散,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约旦国王痛定思痛,深刻明白了“靠人人会跑,靠墙墙会倒”这个道理。只能自力更生,才能带领约旦走出困境。

他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控制巴解组织在国内制造的混乱。对外扮演起和平大使的角色,使约旦在战争漩涡之中,成为一片和平之地,保留下了哈希姆家族的最后一块领土。

时至今日,约旦在中东地区是对中国人最友好的地方,中国护照可以落地签,并且续签也很方便。

尾声

叙利亚和埃及合并后也好景不长,两国因为制度的原因,还有人员分配的问题,纳赛尔重用埃及的人,导致叙利亚人非常不满。

两国吵吵闹闹,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最后和平分手,回到了各过各的状态。

中东地区各国的命运也和此类似,如同瓷器的碎片,一旦被打碎,就很难黏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