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如今我国饲料工业已经发展近40年。这40年中,饲料行业的发展经历了1980-1990年的产品驱动;1990-2000年的规模驱动;2000-2010年的营销驱动;再到今天大家都在讲的服务和价值驱动。基本上是十年一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会涌现出不同的代表性的企业。
但进入2010年之后,饲料行业则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同于2010年之前饲料行业总产量、饲料企业数量都呈现欣欣向荣的增长的局面,2013年之后饲料总量进入饱和甚至出现历史第一次下降,饲料企业数量也开始大幅减少,饲料行业的发展从增长快车的发道进入严酷的竞争阶段。竞争的要素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几点就是来自于产品研发能力、专业的采购能力、技术服务的能力。不同的市场情况下,考核企业的能力侧重点不同。如今猪价低迷期间,最先考验的就是饲料企业的采购能力,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谁的成本更低。
2018年春节后猪价大跌,一直跌到5月上旬的9.9元,3月份以来生猪养殖业全线亏损。这样的背景下,今年饲料企业掀起了几次降价潮。不仅仅参与降价的企业多,而是间隔时间短,次数频繁,不论中小企业还是集团企业,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很难找到饲料企业降价这么迅速的时期。在5月份饲料企业集体降价之后,刚进入6月各大企业又出现下调价格的浪潮。
据猪易网了解,目前大北农、双胞胎、东方希望、柯恩等企业都已经发出下调通知。以双胞胎为例:
2018年6月5日零时起,1、双胞胎/猪三乐品牌的猪场乳、仔猪料、小猪料、中猪料和大猪料产品下调50元/吨;2、三胞胎品牌小猪料、大猪料下调50元/吨。并且,这是双胞胎近期连续两次降价,还伴随有不同程度的促销。
降价的背后,是成本的优势。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成本控制优势主要体现在采购和研发。
第一,采购的优势
1,采购集中化
以双胞胎为例,其在全国有82家工厂,实行的是集中采购模式。按照猪饲料900万吨来看,至少要用500万吨的玉米,100万吨的豆粕。如此大规模的用量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其成本优势是其他中小饲料企业难以比拟的。
2,采购专业化
不同原料由不同的人负责,而且采购人员都是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专业采购人员。对原料的价格、供应、需求、政策等等都有紧密的跟踪和分析。在大量数据的前提下,往往能够对原料价格变动做出最迅速的反应,从而保证能够在较低的位置进场。
3,采购方式多样化
对于大多数中小饲料企业来说,更多采取的是现货采购。一方面是对期货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是之缺乏专业的人才。而大型集团企业更多是采取期货、现货现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锁定原料价格,平衡风险。
4,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
集团企业一方面直接到原料产地收购,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原料仓库、基地。双胞胎单就玉米采购来说,一吨成本至少比其他饲料企业节省50元/吨,有时候甚至高达100元以上。
第二,研发
如果说原料采购是低成本的第一道保障,那么配方设计,特别是在原料价格突然上涨的时候则成了第二道保障。
大北农每年投入在研发的费用高达5亿,海大集团2亿。根据资料显示,海大海大已经建立庞大动物营养需求数据库,储备多种原材料配方技术,每年有1000多组对比实验结果积累,能再原料价格波动时快速调整配方,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温氏也是,在原料价格波动时可以快速调整配方,通过替代品降低饲料成本。
截至本稿发布,部分饲料企业已经发布下调价格的通知,但大多数集团企业还未跟上。
我们知道,在2016年-2017年众多中大型饲料企业都发展了养猪业务。而今年猪价低迷,不论是双胞胎、大北农、新希望六和,还是养猪为主业的温氏和牧原,全部处于亏损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对于饲料企业来说,饲料板块的盈利可以对整个企业的利润起到平衡的作用。因此在降价的时候,饲料企业应当更为谨慎才是。但事实是尽管养猪业务亏损,但饲料企业下调价格的频率和速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迅速。这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今年饲料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
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就可以发现,当年各大企业的业绩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从2011、2012年销量同比增长30%-40%,一直到2014年销量增长1%-5%,真是下降5%-10%,足以看出2014年猪价低迷时期对饲料企业业绩造成的巨大冲击。
这个时候再来看今年的降价潮,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们会如此频繁且积极。
表面上看起来价格战更多是集团企业之间角力,但实际上却是整个饲料市场的竞争。在一次又一次价格战下,最先淘汰的将是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中小饲料企业。
是的,不再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