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个姐姐,好客好得不得了,每次去她家,她都要打鸡蛋招待,弄个大海碗,一碗打十来个鸡蛋,还放半袋红糖,你不吃就跟你翻脸。她说鸡蛋可是好东西,那些年想吃都吃不到。
其实我真吃不了那么多,姐姐以为我跟她客气,逼着我一个不剩,直吃得我嗝出来的都是鸡蛋味。
有些饭局上,某些人明明知道他人不胜酒力,偏偏要斟酒,弄得脸红脖子粗,其实这也是强人所难。
02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喜欢托尔斯泰和哈代,不喜欢爱因斯坦,但她父母偏要她学理。课堂上她如听天书,如坐针毡,找不到读书的乐趣。老师厌弃她,父母责怪她,她则自暴自弃。
父母总是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让子女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殊不知,这样做,有时适得其反。
03
有这样一个群,共订群规,杜绝发与本群无关的链接,否则小罚惩戒。但时不时地就有人发个外链,被指出后,有人改正,有人很觉委屈,仿佛大家无事找事,继续我行我素,最终群情愤怒,请他出群。
发外链的也许是出于与大家分享“奇文”的心理,但他忘了,自己的喜好并不是别人的喜好。如果真有心分享美文,就放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朋友圈不是很好吗!
04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祭十二郎文》时,他“噗”地一声笑了。老师诧异地看着他,问:“这祭文中的经典,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你怎么会笑呢?”
我想,《祭十二郎文》是经典散文和作者的心血之作没错,但那是个性化的情感,而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只看到文中的“而发苍苍”,便联想起同桌只有十几岁便头发花白,不自觉地就笑了。这也不能怪他。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个伟人去世了,别人哭得稀里哗啦,我就没哭,我不明白那个伟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死是什么样一种概念。我没哭是我最真实的心理反应。
05
我,在闲暇时喜欢鼓捣点文字,每篇文章都觉得是用心写的,可是点击量却很小,便有些失落和惆怅。
又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叫祥林嫂,她的阿毛在春天被狼叼走了,她每天向人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故事,一开始大家从老远路跑来听她说,陪着她流泪,渐渐的人们开始厌弃她,看到她,掉头就走。
同样,我所写,也不是大众的心情,甚至还影响大众心情。试想,大过年的时候,是看春晚的人多呢,还是看《红楼梦》的人多?
而祥林嫂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再悲惨的事也经不住天天咀嚼,咀嚼得只剩下渣子,没有了同情的成分了。
这都与冷漠无关。
06
有这样一个古人,在晋代魏时,山涛推荐他出林做官。山涛是司马氏信任的人,他推荐山涛自然是受司马氏委托,但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洋洋洒洒上千言写下那篇流传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个人就是嵇康。
嵇康写这篇“绝交书”,目的是向后世之人传递他的一种思想,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即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野人有快灸而美芹者也,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可以因为自己喜爱戴华丽的帽子,就勉强、强迫他人也要去戴;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拿来喂养鹓雏。即使山里人太阳晒背确实是最愉快美事,芹菜确实是最可口的美味,若把它献给君王来分享,虽是出于一片至诚,却也难免太不合事理不切实际。还是让每个人“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为好!这就是嵇康先生写这篇“绝交书”的最主要用意。
07
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道理: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种美德,“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同样是。
为人处事,读书教育,就应该这样做。
法国1793年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公约》第二条强调:人和公民的一切义务均来自下述铭刻在所有人心中的两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个人简介:周伶俐,安徽省枞阳县,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