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香港与内地关系不断深化)(1)

从香港湾仔远眺九龙半岛沿岸。 南都拍客 林军 摄

香港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香港与内地关系不断深化)(2)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陈选尧

7月初,在拜访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陈选尧随即前往东莞,更早前的6月28日,陈选尧还去了云南昆明一趟。在马不停蹄的行程里,他不断切换工作角色。他既是政府事务沟通上的参与者,也是讲好“香港故事”的宣传者、推介者,还是各种信息和服务的传递者、提供者。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过后不久,陈选尧在驻粤办接受南都记者专访。他说,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驻粤办的角色,也变得更为多元。

关键词1:经贸合作

CEPA促进香港更多专业进入内地

南都:今年7月,于香港、于驻粤办都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你如何评价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以来粤港经贸合作关系?驻粤办成立20年来工作重心有无发生变化?

陈选尧:历史和文化传统上,广东和香港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来内地投资的外商,就是港商。他们投资的第一站很多选择了有深厚感情的广东。这时的经贸主要是“前店后厂”的关系。随着香港制造业的生产线北移,广东省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同期香港本身服务业占比自然加大。其后,广东省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也日趋多元化,特别是随着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促使内地市场更大范围、更多行业对外开放,也让香港更多相关行业、专业更容易进入内地。港商在广东省的投资和营商活动也扩展至例如服务业等更多领域,不少工商业和基建投资项目都有香港大型企业参与。多个香港品牌成功进驻广东的市场。各行各业都有港人到内地发展,如零售、酒店、设计、会计、法律、科技等。

香港一直是广东省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累计设立港资企业约20万家;累计实际使用港资约315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近七成。

驻粤办于2002年7月成立,全称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服务范围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福建五省区,除了经济贸易方面的工作,也致力推动香港和内地不同范畴的交流合作,包括创科、文化、旅游、青年事务、高等教育等方方面面。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日趋密切,我们的角色及服务也变得更广泛、更为多元。

南都:可否介绍香港与内地经贸往来的过程中,CEPA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陈选尧:一个地方的产品或行业,如果想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市场,有时会遇到一些门槛或特别要求,比如关税、专业资格是否被承认,投资规模及股权比例的要求等。CEPA其实是一个便利开放市场的协定,在一个公平的安排下,让香港逾百个不同领域相关的行业可以比以前更容易进入内地。

在CEPA的《服务贸易协议》下,内地对香港服务业作全面或部分开放的部门有153个,占全部160个服务贸易部门的96%。由2020年6月起,《服务贸易协议》进一步在香港不少优势服务领域,例如法律、建筑及相关工程、金融、检测认证、电视、电影等都增添了开放措施,包括取消或放宽设立企业的股权比例、资本要求、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宽香港专业人士提供服务的资质要求;以及放宽香港服务输出至内地市场的地域和其他限制,让香港专业界更容易在内地设立企业和发展业务。

以法律界为例,2021年开始,香港法律执业者可以通过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取得大湾区执业资质,从事一定范围内的内地法律事务。2021年12月15日,广东省司法厅出台《关于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管理试行办法》,对执业条件、办理程序、业务范围等作出了规定。这项措施不但反映CEPA服务贸易协议得以落实,也增加了香港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内地市场的机会。

CEPA对两地市场开放的正面影响,从统计数字亦可见一斑:

货物贸易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已累计共批出224765份CEPA原产地证书,货品的出口总值超过1338亿港元。

服务贸易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已签发3379张《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予1955家香港企业。当中最受欢迎的行业包括运输物流、分销、航空运输、人员提供与安排和广告。

关键词2:沟通平台

举办研讨会助港商接受新挑战

南都:驻粤办是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成立的五个办事处之一,可否介绍一下你平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陈选尧:驻粤办是一个沟通的平台,一方面是协助两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和民众的沟通,包括和港商、港资企业、香港学生、香港居民、内地企业、内地民众的沟通。

因此,我们去到不同的城市,很多时候除了和当地政府官员会面外,会抓紧时间访问港资企业和初创企业,了解他们经营的状况和诉求;我们也会到大学,和负责学生事务的教职员及香港的学生见面,了解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我们还会搞一些活动,比如举办职业分享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上的规划。例如最近这两年大湾区内地城市可接受港籍学生报考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我们就专门安排了交流会。

我们日常的其他工作,也包括通过通讯录和公众号经常发放有用的资讯、举办宣传活动和研讨会、换领特区护照及协助有意到香港投资的内地企业等。

南都: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外,粤港两地在交流合作时,港商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哪些?

陈选尧:从两地企业经贸交流来说,近年企业说得较多的是,受疫情影响,很多香港同事、海外或香港客户无法来到内地。也有企业关注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影响,国内大循环他们有什么机会等等,他们都可能需要一些资料或者政策分析,了解大趋势所在。因此,我们会举办研讨会,请专家介绍内地的一些新趋势,例如内地电商行业、数字经济、碳中和等话题。我们希望能帮助港商面对新环境,接受新的挑战。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同样也做了一些调整和转变,比如更多采用线上的方式举办研讨会。

关键词3:“双创”工作

出版《青创地图》上线《初创企业名册》

南都:国家提出建设大湾区之后,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可否介绍驻粤办在这方面的工作?

陈选尧:内地市场庞大,发展日新月异,特区政府鼓励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发掘机遇,创业或投身有兴趣的行业发展。

在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方面,特区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截至2022年2月,参与就业计划的企业通报已有近1100名毕业生入职。驻粤办和聘请这些青年的港资企业保持联系,跟参与该计划的香港青年会面。

支持创业青年方面,特区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为有意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支持和孵化服务。而广东省及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迅速,为“双创”活动提供大量软硬件支持,成功落户“双创”基地的香港青年除了可受惠大湾区各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措施,亦可享受基地提供的孵化及辅导服务,减低创业面对的风险。据我们了解,2021年在粤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为了进一步推动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创业,帮助他们开拓内地市场,我们走访过不少创业基地。驻粤办除透过《驻粤办通讯》发放各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之外,还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港澳部门合作,印制《青创地图》,向香港青年介绍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主要创业基地;编制《初创企业名册》,邀请在广东省内成立不超过五年的香港初创企业,免费刊登资料。《初创企业名册》设有网页版和手机版,已于7月初推出。

支持在内地就读大学的青年方面,驻粤办与内地政府、高校,以及香港学生组织紧密合作,为在内地就读大学的香港青年提供信息和协助。驻粤办的服务主要包括举办活动、发放信息、走访院校及提供实习机会四方面。今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驻粤办在服务省区筹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也包括一些专门为在内地大学就读的香港学生举办的活动。

南都:在走访湾区内地城市的过程中,有无发现香港来内地的科研人才比以前增加了?

陈选尧: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中,香港位居亚洲之首,世界第二,其中“科技”方面的表现更被评为世界第一,香港科研实力雄厚,五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两所医学院位居全球前50名。香港正在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现在不仅国家和广东省的科研资金可以“过河”,科研项目也向香港科学家开放。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科学家,将他们的实验室或者生产线,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更有不少科研成果在内地成功转化的例子。

大湾区提供了更广阔的研发、生产、人才发展和市场空间。科技合作是这样,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不同的大湾区城市能发挥不同的长处,优势互补,最后就能让整个大湾区都向上发展。

特区政府会持续投资创科,全面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正推进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科园建造工程。展望将来,港深创科园与新田/落马洲一带将成为新田科技城,深化港深创科合作。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于今年下半年分阶段投入服务,并设立“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和“大湾区创科快线”,培育初创人才及支持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相信未来有更多的香港及海外创科人才来内地从事研发或教学工作。

关键词4:宣传推广

希望大家来香港看两个新开的博物馆

南都:在内地宣传香港优势的时候,你一般会侧重宣讲香港哪些方面的优势?

陈选尧:要讲好香港故事,我觉得有几点要注意。首先要看听众是谁。如果面向内地企业介绍香港,会侧重介绍香港的营商环境、税制、营商法规或者香港资本市场功能等。

如果是旅游,我们会用一些比较新或比较有趣味的手法向游客介绍香港。像过去两年,我们就采用了一些新手法,比如拍摄新媒体宣传短片放到社交平台上。素材方面,我们希望用生动的手法带大家去认识香港比较少为人知的好去处。

过去两年由于往来不便,所以香港新落成的设施和一些新发展也是好题材,例如M 博物馆及香港故宫博物馆,一个是亚洲首个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一个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个合作项目。将来通关之后,欢迎内地的朋友去这个间博物馆参观。

文化艺术塑造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所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有承传中华文化传统,且拥有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优势以及广泛的国际脉络,加强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有助说好香港故事,也配合香港在“十四五”规划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

南都:在帮助内地五省份的企业“走出去”方面,驻粤办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陈选尧:香港一直以来是内地企业“走出去”海外市场的理想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广东省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数目有28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逾一成,市值逾82747亿港元。

驻粤办有一组同事,专门帮助有兴趣去香港扩展业务的内地企业。这些公司可能去香港开分公司,或者建立地区总部,又或者上市。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能给这些企业提供客观的意见及资讯,比如如何取得牌照、执照,上市要达到什么条件或要求,诸如此类,我们有同事专职帮助他们走进香港发展,也乐意随时提供服务。

关键词5:湾区机遇

香港四个新“中心”将带来新机会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印发后,你如何看待香港在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机遇?

陈选尧: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标志着粤港关系迈上新台阶。《规划纲要》清楚表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逾8600万,经济规模比拟全球第九大,比澳洲更大。大湾区亦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均在全国前列,发展空间巨大。

特区政府一直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不同领域推出各种政策措施,支持香港居民和专业人士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居住、工作、创业,以及支持香港企业和优势产业用好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这些措施同时协助大湾区内地城市开拓国际市场,发挥香港“引进来、走出去”的角色。

香港优势在哪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除继续支持香港提升四个传统中心的地位,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以及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同时支持香港在四个新领域的建设,包括国际航空枢纽、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譬如文化艺术这个领域,未来几年,当香港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时候,它对我们的机遇就不是纯粹增加了几个博物馆,还有文化艺术品展览、拍卖等商机以及对两地文化艺术的人才交流方面的影响等。

航空枢纽方面,也不仅仅是机场会多开通几个航班,其背后同样蕴含诸如物流业这样潜在的商业机会。创新科技也是,以前很少人会想到原来香港有创科实力。事实上香港有这个能力,而大湾区则可以提供空间土壤,让香港的研发能力开花结果。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多元综合的定位,意味着香港将在这些范畴发挥自身优势,包括国际视野和联系、优良的法治制度、金融市场、便利的营商环境、现代和专业服务的人才优势等。未来香港将更好地对接内地不同省市的规划布局,做到优势互补、携手发展、互惠共赢。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周晓丹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伊凯文 实习生 郭瑞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