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给刘禅留了一份《出师表》,又留了几个辅导老师,便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后世史家可以喋喋不休地讨论的话题,如果按直接的理解,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扩大地盘,后汉以来所有的军阀都这么做。但是对诸葛亮也这样直接地去认识理解,好像又不大对头,正常的诸葛亮是不能满足大家好奇心的,所以有了“崇高的诸葛亮”,有了“阴谋的诸葛亮”。如果不把诸葛亮北伐的动机解读清楚,那么讨论魏延从子午道直插长安的策略就没有什么意义和必要了。
诸葛亮北伐
“崇高的诸葛亮”是要颠覆曹魏,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刘备、刘禅政权确实是打着大汉的旗号,按照表面的、正常的理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后出师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问题是,刘备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即使刘备有这个理想,到了刘禅是不是还坚持这个理想?从前后《出师表》的行文看,诸葛亮一口一个先帝,把“恢复汉室”硬说成先帝所虑先帝所托,“寄臣以大事”,似乎在不断地强调刘备有这个理想,刘禅也应该继承这个理想。我们知道,领导公开强调什么,就等于没有什么。事实上,刘备、刘禅根本没有“恢复汉室”的念头,刘备这么喊是借尸还魂,刘禅估计连这个尸都不想借了,他们和曹丕、孙权的思想境界是一样的:立足割据,伺机统一;统一无望,偏安一隅。后来只有诸葛亮一个人高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想旗帜,诸葛亮为此博得了后世无数的喝彩,因为诸葛亮有这样的理想,所以才会倾蜀汉之全部国力,坚持北伐,为此等于是绑架了本想偏安的刘禅,反正诸葛亮为了理想,就差飞蛾扑火搞自杀式袭击了。
“正常的诸葛亮”应该是现实主义的,他知道以蜀汉之力灭不了曹魏,甚至会面临曹魏的军事压力,所以以攻为守,用刘晔的话说:“示有余也”,弱小的动物须毛贲张,弱小的国家展示出侵略性,这都是合乎某种逻辑的。但是,这种姿态做做就可以了,可诸葛亮不依不饶,甚至教导姜维也是生命不息北伐不止,似乎又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特质。
三国鼎立
“阴谋的诸葛亮”就是内心确实有“君可自取”的野心,但是他知道,他诸葛氏要推翻刘禅,必须得和曹氏以及后来的司马氏一样,通过战争的胜利积累人望,纠集死党,这里面隐藏着中国帝王合法性的潜规则,就是“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曹氏父子是借着汉天子的名义打下的天下,司马氏也是用曹魏的兵打得自己的天下,严格地讲,他们都不是宫廷政变。所以有人认为,诸葛亮妄图以消灭曹魏为前提和台阶,取刘禅而代之,生于乱世的诸葛亮和曹操、司马懿并没有什么区别。
诸葛亮究竟是受刘备的忽悠加入为理想而战的洪流之中、在引路人刘备都放弃理想的情况下继续高扬理想的旗帜;还是一个忠于老板的高管,兢兢业业地为老板赚取任何可以赚到的钱;抑或是一个投机分子,借老板的资金(特别是在少东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做自己的生意?
如果他是为理想而战,为消亡的汉帝国殉道,那么魏延的计策应该是不错的,在总体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侥幸一博,或许能成功,那怕是和曹魏死磕一把,也是对篡党夺权的曹家一个警告;如果是现实或阴谋的诸葛亮,不管是为了展示信心还是为了蚕食土地,魏延的计策都应该缓行,诸葛亮从后面撵着打比魏延从中间截断打更策略,更有回旋余地,也更符合蜀汉或诸葛亮的长期利益。
北伐形势
单纯军事观点,诸葛亮保守了一些,但是魏延偷袭长安即使成功,蜀汉面临一个守不守的问题,如果守,兵力够不够,粮草够不够,魏延就地取粮的思路到底能坚持多久,都应该算计。魏国如果丢失了关中,整个侧面就暴露给蜀汉,而关中、汉中、蜀中连为一体,加上陇西,诸葛亮就有当年刘邦的形势了。所以,魏国肯定必须全力保护和夺取关中,蜀魏边境多年安静,诸葛亮突然出兵,魏国上下朝野震动,不过,诸葛亮的对手不是刘禅而是曹叡,不是谯周而是司马懿。曹叡是好动的主,加之有司马懿这样的老手相佐,算完地形粮草,还要算一算对方统帅的战斗意志和指挥能力。魏延的想法是打下长安再说,诸葛亮则是算计完以后,认为到时候没有什么好说的。
魏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