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中国人都对日本的演歌略知一二。相对比较多的悲伤,甚至有点悲惨的音调与歌词,再加上歌者低沉,颤音抖音相互交织的唱法,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岛国情调。

笔者对演歌并不是那么有学术上的研究,只是常常听。在日本时,日本NHK每周二晚上八点半,都会播放“NHK歌谣祭”节目。在这个节目中登台的歌手,主要以演歌歌手为主。在日本,演歌歌手似乎人数有限,因为翻来覆去登台地就那么几个人,而且唱的歌,也多是老歌唱了一轮又一轮,新作品特别少,这让“喜新厌旧”的中国人常常不解。

笔者常听的演歌歌手及歌曲,比如有石川小百合的《津轻海峡冬景色》,《跨过天城》。坂本冬美的《再次恋上你》,《夜樱阿七》。藤彩子的《红线》,《令人骄傲的东北组曲》。天童芳美的《岛》。长山洋子的《女人的酒场》。小林幸子的一些穿着搞怪造型的歌曲,比如《楼兰》等等。这些都是女歌手。男歌手听的稍微少一些,日本最有名的男演歌歌手,应该算北岛三郎了吧,他的《回家吧》百听不厌。现在可能比较活跃的男演歌歌手,冰川清志,他的一些充满新时代风格的演歌,倒是十分活泼。

日本的演歌里,常常描绘的,要么是男儿,历经千难万苦,仍然心怀四方,坚强成长的画面,比如代表作《无法松的一生,胸怀千两》。要么是女人,朝思暮想梦中情郎,借酒消愁,要死要活的画面,比如藤彩子的《红线》。体现了一种传统日本社会结构的意向——-男人出海在外,女人在家望夫归。

日本昭和时代(1929-1989)是演歌的繁荣时代。特别是战后,演歌进入了一个创作的繁荣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但那个时候的社会审美,还停留在传统的日本伦理中。所以,演歌体现的也是这一时代的风貌。至少男人是刚强的,女人是凄婉的。远不像进入平成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传统文化开始吐故纳新,剧烈演变,草食男增多,独立女性增多,这样的社会风景,似乎已经难以与演歌,所强调的那种美学,相容了。

中国人听演歌,常常觉得像在哭,有的人评点的不客气,有点像“鬼哭狼号”,确实如此。中国人爱听喜庆的东西,对演歌里那种“动不动寻死觅活”的想法,难以觉得“吉利”。这可能也是和日本人天生的民族性格有关。火山地震海啸频发的岛国,日本人天生带有的不安全感,“物哀”感并由此形成的美学,可能是演歌这种悲伤歌曲诞生的土壤。当然了,演歌当然不是百分百伤春哀秋,也有欢快的,歌曲里一片“田园美景”,“男耕女织”,“你侬我侬”,不过越是描摹的美好,越是日本人物哀性格的返照。

日本四岛把生活唱的那么凄婉,不过冲绳的传统歌曲,似乎和日本本岛并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

冲绳当地的传统歌曲,当地人叫做“岛歌”。 与演歌比起来,岛歌的色彩是明亮的,歌词里亮相最多的是海风,海涛,男女柔情,歌声多半是悠扬美妙的,和日本本土那种“哭哭啼啼”的唱法,几乎完全不一样。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日本本岛的演歌,像秋天,哭啊伤啊。而冲绳的岛歌,像夏天,明亮啊希望啊。比起演歌,中国人比较容易接近岛歌这样的音乐美学。

说起冲绳的岛歌歌手,最有名的应该算夏川里美。她唱过的《岛歌》,《岛人》,《泪光闪闪》,《海的招手》等代表作,动听悦耳,让人很容易沉浸在冲绳的海天一色中。

日本冲绳歌曲推荐(日本本土与冲绳)(1)

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似乎也是日本本土人与冲绳人两个不同的性格特质的反应。在冲绳人看来,日本本土人比较“暗色调”的感觉,凡事埋在心里,真感情隐藏在幕后,别别扭扭。日本本土人,不少人则觉得冲绳的“色彩”和日本本土不太一样。首先冲绳人皮肤黑,体毛长。冲绳的建筑,白色的多,受中国的影响,红色的也多。而日本本土,多是受唐时代影响的黑色,原木色比较多。哎,本身历史上就是两个不一样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冲绳岛歌里,有很多用古来的琉球方言,唱的歌曲。除了传统的描绘古来家庭生活的歌曲外,二战时期,美军登陆冲绳,冲绳当地也创作了不少反应战争残酷的歌曲。这是冲绳独特的历史经验。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也想听听日本的演歌和冲绳的岛歌呢?去听一听吧,相信会是有意思的音乐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