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天过日子的古代,天气的好坏对于老百姓至关重要,幸幸苦苦种了大半年的粮食全指着能得个好收成,无论是拿粮食吃饭,还是卖钱,总之百姓就靠这个活下去了。历朝历代的皇帝也知道百姓们最看重收成了,所以想要笼络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能够想出五花八门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量,但他们无法解决老天给百姓的难题,那就是饥荒,大多属于天灾,只能看老天什么时候给活路。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饥荒,汉贾谊《新书·无蓄》:“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根据史料中记载的饥荒情景,庄稼歉收,或者根本没有收成,一大批灾民涌现,人们吃不上饭,继而被饿死的大有人在,甚至会发生“人吃人”的事件,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堪称“人间炼狱”。

被饿死的大多是农民,种地的是农民,可为何被饿死的大部分是农民呢?在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古代封建社会中,农民作为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都被统治阶级理所当然地“拿走”,甚至是剥削。

清朝第一大未解之谜(清朝的丁卯奇荒)(1)

虽然底层人民最容易被天灾饥荒所影响,统治阶级仍然可以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统治者也不想看着民间发生暴动,于是他们会将多年储存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可能够一举解决灾荒的王朝,除非是正值盛世,有着丰厚的储蓄,若一般国家,那就很难度过这个难关了;同时也会进行大型祭祀活动,大多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作为主题,虽然这不会有什么实际用处,但可以让国家上下看着像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比如光绪元年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从1875年一直持续到1878年,整整持续了四年,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由此可见这场灾荒的恐怖程度,给了中国大地一片沉重的打击。这次灾荒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连续四年的大面积干旱,造成1000多万人饿死,只有2000多万灾民逃荒到外地。

清朝第一大未解之谜(清朝的丁卯奇荒)(2)

能够在灾荒中活下来的人吃过野菜,啃过树皮,甚至吃过人,“易子而食”,即便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们,已经完全脱离了远古时期野蛮人的活法,可被这场灾荒逼着,他们不得不效仿当年的野蛮做法,比如唐末的秦宗权将百姓捕杀后用盐腌制充作军粮,又比如五胡乱华时期,侵略的胡人将中原人看作是“两脚羊“,可能灾民平日里不能接受这些方法,非常时期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就怕有些丧心病狂的人杀活人来活命,甚至形成了一个群体,毕竟总有些天性残暴的人。

其实这场天灾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这其中其实是有人祸的因素,晚清时期,政府腐败黑暗,官员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多,平常情况下,百姓都很难保持温饱,更别说在天灾情况下,而且干旱发生后,官方卖出的粮食价格立刻翻了十多倍,根据史料记载,永和县的小麦在旱灾发生以前是300文一斗,可灾荒之后居然涨到了3650文一斗,不得不说官员真是黑心,就连别人的活命钱都要统统赚走,这样下去,饿死的可不就是穷苦百姓吗?

清朝第一大未解之谜(清朝的丁卯奇荒)(3)

在饥荒乱世中,粮食就是一切,从前的值钱物件都不值钱了,一些地方四五吊钱就能买到一座四合院,三个馍就能换得好几亩地,可即便这样,朝廷也没有大发粮食或者官银赈灾,即便有些官员看不下去了,上报朝廷有关民间的灾情,可当时朝廷正忙着建造北洋舰队,根本不愿意抽出大部分的钱去救灾。《申报》中报道有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最终“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旱灾发展到后期,能吃的粮食基本都吃完了,灾民眼中唯一能看到的活物就是同类了,尤其是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南方人住在山西,他的妻子去世后,朋友劝他不要哭,否则让村民知道有人去世的消息后,就会挖了尸体去吃,这可吓得他立马不敢哭了。还有一个村民的父亲去世了,他原本想找一块木板回去埋葬,结果回去的时候尸体已经不见了,被村民直接挖走了,所以有些村民会将棺材放在家中,甚至就连墓室也修在家中。

清朝第一大未解之谜(清朝的丁卯奇荒)(4)

上述说的只是当年灾荒的“冰山一角”,真正的人间炼狱,哪是能轻易说完的,这场特大灾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从中活下来的人根本不愿意再去回忆当时的惨状。但愿天灾远离我们,但愿人世间平安喜乐,一生顺遂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