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7月(民国四年七月),日本人右田广爱在当时的附属地春日町10号(今和平区太原街10号),投资兴建奉天馆(曾经的沈阳文艺厅)。初期规模很小,仅容纳一二百人。放映场内并不设座席,按照日本人特有的风俗习惯,铺有草垫和布垫(或者是榻榻米)。门口设有服务台、存鞋处,日本人走进来前先得将鞋脱下,存到服务台里,入场后“席地而坐”,观看电影,观影完毕再取鞋退场。

20世纪30年代初期,奉天馆开始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增设座席,面向中国社会。当时建筑面积为690平方米,二层楼房,木质结构,座席651个,由日本人吉川乙松负责经营。1945年1月,佐伯长太郎承租,改名为大和国民会馆。抗日战争胜利后,佐伯委托郭凤高经营,改为华乐电影院。1946年2月,国民党中宣部东北特派员办公处接管。同年5月,对外招标出租。高宇文以2.7万元的价格中标承租。改名为沈阳大戏院,开始兼营电影。但因电源断绝,未能营业,经营合同于6月份废除。1946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东北电影服务社接管沈阳大戏院。同年11月,将其招标出租。孙静波中标承租,更名为中山电影院。到1948年8月,又有王一杰承租,改名为东北影戏院。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最初由东北影片经理公司接收,改名为沈阳电影院。1950年交由东北文协管理,并进行维修,改名大众曲艺社,以演曲艺为主。1952年,交由沈阳市管理,改为文艺剧场。不久,改为文艺电影院。同时,又对电影院进行了维修,座席增至760个。1954年10月,改名为儿童电影院,专门放映儿童影片。增设儿童辅导室,成为沈阳市第一家专业儿童电影院。1955年末,又改为文艺电影院。主要上映各国名著改编的翻译影片,如《红与黑》《奥赛罗》等,有时还上映外国原版影片。1965年改为科技电影院,以放映科技影片为主。1966年改为延安电影院。1968年改为文艺电影院。

外国人拍的老沈阳(老沈阳沈阳文艺厅)(1)

20世纪80年代的沈阳文艺厅

1972年开始对文艺电影院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变木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座席730个。1980年,文艺电影院交给沈阳市演出公司管理,改名沈阳小剧场,以演文艺节目为主,兼放映电影。1986年11月,改名为沈阳文艺厅。并对剧场进行整体改造,由过去演映电影的单一功能,改造成为高档次、多功能、综合性的影剧演映厅、录像厅、舞厅、西餐厅等8个经营项目的文化娱乐场所。

因为,“沈阳小剧场”的冠名时间最长,所以市民都习惯称之为“小剧场”。2011年,在太原街改造过程中,小剧场被拆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