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明史的创造者——人民,在封建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有很多作品再现当时的农民生活。

张籍(767—830),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迁移到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开启仕途生涯。他所处的时代,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由兴盛转向衰落,所以,他的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今天,我们欣赏的这两首诗,读来令人心酸。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1)

佳作欣赏:

一、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2)

赏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山地贫瘠,广种薄收,三四亩田地收成不会很多。这里的老农有可能就是深山中的老农,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开战乱,躲进了深山里。但不管怎样,总还想着能躲过官府的苛捐杂税,没想到,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苗疏”而“税多”,必然产生劳动者“不得食”的后果。而“化为土”三字,更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老农终年做牛做马,使土地长出粮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劳而获,轻易把粮食“化为土”。这种对比,不但写出老农被剥削的痛苦,而且写出他眼见心血被践踏的痛心。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3)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辛苦劳作一年的老农,得到的是“空室”,他一无所有。那么老农靠什么维持生活呢?他已经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上山采橡子这种非人食用的食物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这句跳跃性极强,却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船上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常年吃肉。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全诗似乎只摆一摆事实不了了之,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但揭露现实极其深刻,读来心酸,发人深思。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4)

二、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两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5)

赏析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牧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出生在农家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爱惜庄稼。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这句以牧童的口气来说,陂中饥饿的乌鸦啄食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敢玩耍,只能为牛驱赶乌鸦。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6)

乌鸦为什么会啄食牛背呢?是因为当时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沉重的徭役,牛也会被驱赶着运送粮草,许多牛的领背都被磨得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牛身上有腥味,所以才会引乌鸦来啄食。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沿河的陂岸草多肥美,牛儿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四散走开。一头小白牛很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看样子是想和别的牛打斗。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7)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两声”,此时,牧童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自己也赶紧应和。还抖动了手里的长鞭,对牛说出了警告的话。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牛啊牛,你们尽管吃草,可千万别打斗,要不然让官府知道,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

牧童用官府来吓唬牛,可谓匠心独运,在轻松调侃中,揭露了当时腐朽黑暗的唐王朝,寓意深刻,讽刺意味浓厚。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8)

感悟

读了张籍的这两首诗,除了同情古代的劳动者,更庆幸的是生在当代。

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早就取消,农民种地,不但是机械操作,而且还有种粮直补。

牧童放牛的场景,孩子们也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且享受着政府的补贴,每天有营养餐发放。

张籍的七言诗有哪些(见证老百姓的疾苦)(9)

对比古今,真是天壤之别!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让诗词的描述成为故事,让我们从他们的悲惨生活中感受现在的幸福。

你喜欢张籍的作品吗?欢迎交流。

徜徉古诗词,领略更多的智慧,我们一路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