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落的英国

住宾馆酒店都很贵,一般房间每晚都差不多需要1000元人民币以上,这个价格在网上提前预约民宿,至少可以住两个晚上,且至少是差不多相当于国内的三室一厅的套间。要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租房市场比我们完善和发达。

去英国之前,脑袋里浮现出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最多的一句话“走在湿冷的街道上”。知道那里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夏季一样有寒冷的天气(针对的是国人体感)。到了英国,进入任何房间,任何季节(即使是夏季),如果你感觉温度不适宜,都可以手动开关或调解室内取暖系统,这个系统外观与国内北方的暖气片一样,有点类似天然气壁挂炉的模式,能源供给源头就是天然气。现在差不多明白俄罗斯断了欧洲的气,他们有多慌张。

许多国人认为摩天大厦才是现代化的象征。这样的话,伦敦、巴黎、罗马、法兰克福一点都不现代。整个欧洲都像“修剪”后的大农村。在英国没有见到过任何一片庄稼,可能是气候原因。

伦敦的轨道交通很发达,便捷程度本人认为超过上海,但是太破旧。记得有个段子,说,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它都响。用在伦敦地铁上还是可以对应的。百年未装修的老房子没法和新装修的豪宅比。在唐宁街10号附近的大法院门口,差不多有上百号记者架着长枪大炮。作为好事者,我在那围观了半小时,最终弄明白了:欧洲人自己身边的事,都是大新闻;世界的中心在自己这里,谁关心国际上的“大事”,就和傻瓜一样不可理喻。想想国内50岁以上的老大爷每天操心着全球大局,在公园里都能为俄乌战事争得面红耳赤,文化差异真的好大啊!

沿着泰晤士河溜达了5、6公里,路面上铺满了树叶,路边建筑上的涂鸦时不时跃入眼帘,习惯了国内干净整洁的城市中心街景,在这里忽然有点想撒个野的念头。

国外到底什么样子(真实的外国是啥样)(1)

伯明翰市中心,通过一处设置了很多障碍的街道临时红绿灯,貌似在补修路面。身旁的人说,这个活干了半年了,每天路过都没啥变化,要是国内,这点活最多半个月工完、料净、场地清。效率这么低?他们的人均GDP是怎么上去的?

二、豪气的阿联酋。

迪拜到阿布扎比120公里的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行驶在沙漠中,全程路灯通宵耀眼,路边人工栽植着零星的椰枣树,挂满椰枣(7月份),就是超市里卖的那个超甜硬核的“中东椰枣”。这些树能活下来,并结果,应该费了老鼻子钱了。

迪拜是个奇迹,比深圳还奇迹,毋庸置疑。坐船穿行在市中心的河荡中,喜欢摩天大厦天际线的国人,一定会把脖子仰疼,并震撼到。

迪拜贸((Dubai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旁边的音乐喷水池(哈利法塔楼前) ,三天两头播放着中国流行乐,迎合着国人。奢侈品展台前,随处可见一身白袍的阿拉伯富豪带着3、4个蒙面老婆大肆采购。

在黄金一条街上,金链子和大白菜一样,挂满铺面,整条大街金光灿烂。在国内如果有这种场面,或许都会想到安全问题,这里却连一个警察的影子都见不到。

个人感觉,阿联酋是中东地区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了,当地人对华人很友好,是比较真诚的那种友好。

干活的基本都是外国人,以印巴人为多。一辆辆载满衣衫褴褛的印度人、所有窗户全部打开、没有空调、酷热难挡的破旧大巴从一个个建筑工地驶出时,那就是下班时间了。自己人都不干活,至少不干苦力活。我唯一见到当地人认真工作的地方,是海关。

没办法,默罕默德把他的子民安置在油盆上,钱太多,不知道怎么花合适。

在那个著名的亚特兰蒂斯大酒店(就是下图中走到头那一栋建筑)里吃完一顿豪华晚餐后出门找车,司机不见了,绕车一周,发现他跪在车前10米处的一张自带小毯上,正对着月光做礼拜呢。

国外到底什么样子(真实的外国是啥样)(2)

三、孤独的新西兰。

在奥克兰城市中心的伊甸山(其实就是一200米左右的土丘)顶,凹陷的火山口里已经覆盖了浓密的植被。山顶一个轮盘式的金属圆盘,上面凹文刻制了全球不同方向的主要城市名(当然以奥克兰为地球球体中心发散出去)的距离,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端观光厅里的不同方向城市距离标志牌类似的设置。其中Peking和Hongkong(中国城市就这俩)字样处,被人为手迹摩擦得最光亮。确认来这里的中国人,在数量上是最多的。这张图片就是站在小山丘上拍的。

国外到底什么样子(真实的外国是啥样)(3)

毛利人的讯息遍布全境,无处不在,有点感觉这里还是他们为主人。开车上百公里都是一望无涯的、翠绿的连绵丘陵上与人差不多高的草植,见不到一点黄土,国内的牛羊赶到这里是不是都得撑死。

一件很尴尬的事就发生在停车吃饭的路边餐馆里,我大声地就某一个话题与同桌人交流,隐约感觉隔壁桌一直有人在盯我,侧脸看去,是一位亚裔男士平静地没有任何表情甚至带点微笑地一直看着我。我以为他对我的话题特别感兴趣,于是提高了嗓门。他一直“仰慕”着我,直到我开始吃饭,闭嘴。后来我上车后一瞬间顿悟,他其实是在鄙视我,他一直在用眼光制止我大声喧哗。

据说,西方人最不能容忍国人的几个毛病,排个序吧。1、随地吐痰(吐口水)。

2、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含大声接听电话、大声播放音视频),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

3、不讲秩序。

4、扎堆。

5、漠视他人权利(利益)。

我们一起努力,科普、法治、修身,不遭人厌恶。

四、印象深刻的法国。

这两年流行“凡尔赛”,进入法国巴黎市郊这座宫殿,第一感觉就是人的地位不同,享受的物质条件差异太大。哪个家伙说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尤其是后花园,和国内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完全是两种风格,下面这张照片是现场拍的。西方的园林艺术,我浅显地感觉就体现在一个词上:修剪。

国外到底什么样子(真实的外国是啥样)(4)

印象深刻的是香榭丽舍大街路边太阳伞下的小圆桌总是满座,感觉很多人可以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坐整个下午。记得那次从天津入关回国,在津停留的两天,我也找机会到劝业场路边点了一杯80元的咖啡,假装凡尔赛一回。等我坐了不到半个小时,服务员就有两次来询问我还有什么需要,我知道我不能再坐下去了。

我沿着凯旋门发散出去的12条大街的其中一条往深处走,一直到看不出有任何游客的小巷里。肚子饿了,走进一家KFC,在自动点餐机上的英文界面操作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位帅气的服务员走过来,直接给我转换到了中文页面。我脸红了。中文貌似已经深入世界了。

我有点纳闷很多主干道上铺了上百年的方形砖(大约10cm*10cm)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车辆碾碎?深入一“研究”,发现这种砖实际上是“石柱”,表面看是砖,深入地下大约有20cm。这种路面对穿高跟鞋的女士来说,不太可能优雅地走路。

在塞纳河畔,我寻觅着小说里描述的铁皮小书屋,还真有不少,超过200年了吧,依然存在。

看大部分风景或建筑,我都是追寻着小说巴黎圣母院呀、悲惨世界呀、三个火枪手呀、茶花女呀、双城记呀,等书本里的印迹投去目光,常常再次沉浸在情节里,一愣神,变成一个呆子。

从里昂到巴黎的高速公路貌似在四改八拓宽,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作业机械和人员,依然在琢磨他们的效率问题。一路上我一直想看到国内屡见不鲜的发电厂冒着蒸汽的标志性建构物凉水塔,但一个也没看到。所以至今还在想,他们没有燃煤或燃油电厂吗?

五、无欲无求的泰国

感觉这个国家的国民都很平静,无论是面貌还是内心,宗教的影响比较深厚。

入住酒店当天就闹了笑话。中途推开门看到两名漂亮的服务员就在我的门口坐在地上(是臀部和腿部全部接触地面的坐姿)擦地,我赶紧双手合掌,张口一句“萨瓦迪卡”(你好),之间两位美女赶紧从坐姿改成跪姿,也双手合掌,对我说“萨瓦迪卡”。后来才了解,男性一般是不说“萨瓦迪卡”问候语的,是我自己演练了一次人妖的把式。

在一个果园里享受了一顿水果饕餮,实际上都是我们日常基本上能见到的东南亚水果。说到水果,插两个小“魔术”:

1、柠檬,第一感觉是酸。但是,把一种叫神秘果(原产自非洲,现在国内超市里已经很常见了)的品种和柠檬搭配着吃,你可以试一试,清甜可口,酸味荡然无存。

2、很多人都知道,把苹果切成片,与黄瓜片隔片搭配一起吃,变成什么水果味了?纯正的哈密瓜味,太神奇了!

在一个二战纪念场所,遇到一位自称是华裔老兵的人,会中文,在院子里勾着背清扫落叶。我给了他一张500泰铢的纸币。身旁的人提醒我,这都是骗同情的。一细想,是啊,如果真是二战老兵,即使是15岁参军,这会也应该80多岁了,但这人看起来也就60岁出头。买个教训吧。

在下面这座佛山前的草地上,我静静地发了一个小时的呆。

国外到底什么样子(真实的外国是啥样)(5)

如果你有兴趣,我将持续推出续集。没别的意思,我的关注点仅仅在文化差异上。俩人不对付,经常有矛盾,很大程度上是认知事物上的差异,甚至是巨大差异。包容多了,和谐就多一点。我只有这么点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