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1)

一 周 记

01

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 演唱《我的祖国》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2)

“她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你一听到她的声音,就会马上回到那个时代。”61岁的赵宏说,他从10岁起就开始听朱逢博的歌。

听说84岁的朱逢博要登台唱歌,6月21日傍晚,歌迷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东方艺术中心,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已头发花白。在人们的记忆里,朱逢博至少20年没有在剧场的舞台上唱过歌了。20世纪70、80年代,朱逢博红极一时,与李谷一并称“南朱北李”,唱片曾卖过300万张。她还曾出访多个国家,被誉为“中国夜莺”。一位观众说:“就是爱听她唱歌,平常只能听唱片,没想到还能听现场,太幸运了。”

这是上海轻音乐团创排的《追寻》音乐会,演出晚上7时15分开始,朱逢博下午2时就到剧场了,她要在舞台上唱《我的祖国》。

02

北京:新开幽默主题书店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3)

北京朝阳门外吉祥里108号楼日前新开了一家幽默主题书店,专为读者带来欢笑,这是北京市新华书店开办的首家主题书店。

书店共111平方米,一进门迎接读者的就是一面哈哈镜。拾级而上则是孩子们的阅读空间,摆着各种逗乐图书。再往里走,是图书阅读空间,电视屏幕上播放着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图书阅读空间分为五个部分,在“中国作者创作幽默图书”板块,可以找到《侯宝林表演相声作品集》《方成自述》这些市面上难觅的老书,还会看到《半小时漫画科学史》等畅销书。在“外国作者创作幽默图书”板块,《爱伦·坡短篇小说全集(幽默讽刺卷)》《大笑的警察》《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显示出书店独特的选书观。

03

歌曲《你心底的声音》刷屏

“我听见你心底的声音,向命运咆哮说我不会放弃,我永不服输的倔强顶天立地。”近日,歌曲《你心底的声音》在网络刷屏。这首歌曲由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曲的词曲作者——王小淞先生担纲作曲编曲、钟珊女士作词,演唱者为广州家喻户晓的歌手东山少爷、“康天庥”李俊毅,音乐工作者岳玉君助力演唱。

整首歌曲积极向上,曲风很有力量,给人一种热血之感。“广州人很低调,但非常有担当。我们想以团队的专业能力,用音乐把最真实的广州展现出来。”王小淞表示,有感于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各行各业义无反顾的付出,音乐团队仅用了短短4天的时间,创作出《你心底的声音》,并完成MV制作。

04

三枪和独脚戏

两张上海文化名片 撞出激情火花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4)

毛猛达(右)、沈荣海与观众

6月20日晚,站在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上,面对台底下黑压压的观众,上海独脚戏名家毛猛达深深一躬,起身的那一刻,他突然有些晃份儿:《石库门的笑声》真的已演了100场了?已经有7.5万人次的观众买票观看我们的独脚戏专场了?如潮的掌声、汹涌的喝彩声,一下把毛猛达拉回现实:是的,从2018年9月至今,《石库门的笑声》扎扎实实驻演了100场,就凭着自己和搭档沈荣海的两张嘴,创造了上海独脚戏专场演出史上的一大奇迹!

独脚戏一如上海“老字号”三枪,历经八十余载岁月沧桑,在新的时代涅槃重生,再度纵横商海,享誉海内外。独脚戏和三枪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上海文化名片,因为这一部《石库门的笑声》而亲密“恋爱”,不断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共同焕发了品牌与艺术的青青。

05

话剧《红色的起点》

大胆起用年轻演员

演员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让与剧中人年龄相仿的演员们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联合演出的话剧《红色的起点》,将于6月30日亮相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七一”档连演十场。

《红色的起点》的创作从原点出发,试图回到历史现场,带着询问与剧中人对话,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环境和必然发展壮大的原因,感受百年前的中国,感受共产党的初心缘起,感受开天辟地的“七一光芒”。

话剧大胆起用年轻演员,或许是在百年后致敬这段光辉路程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演绎百余年前的同龄人,完成一次“精神的接力”。

06

国图艺术中心与北方昆曲剧院

联手推广昆曲艺术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5)

近日,由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国图艺术中心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推出的2020年度“荣庆学堂——北方昆曲传统折子戏专场演出推广活动”圆满收官。

国图艺术中心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丛兆桓为广大读者和昆曲爱好者们带来公益讲座《“中国戏曲”和“中国戏剧”辨识——兼念王国维先贤创始“戏曲学”百年》。丛兆桓结合昆曲申遗成功20周年,为广大昆曲爱好者系统分析讲述了民族文化自信中的“戏曲与戏剧”问题,以及戏曲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第五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图艺术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连续播放“荣庆学堂——北方昆曲传统折子戏”演出视频回顾30余出,并在国图艺术中心举办昆曲申遗成功20周年纪念小型展览,普及昆曲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取得良好效果。

07

“戴高帽子的猫”来了

苏斯博士双语分级童书系列出版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6)

一只戴高帽子的猫非要显摆各种奇奇怪怪的把戏,一只穿着袜子的狐狸缠着你说一段又一段绕口令,一个叫萨姆的伙伴,捧着他发明的绿鸡蛋与火腿,上天入地也要追着让你吃个干净,还有大象霍顿和老雷斯……这些故事和角色全部出自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的作品。

苏斯博士一生创作了40多部作品,迄今为止,这些故事被翻译成45种语言,被110多个国家引进,全球销量超过7亿册。在美国,据说有四分之一孩子第一本书都是他的作品。从某种程度而言,他是率先打破美国儿童文学枯燥无趣传统的颠覆者,也是所有孩子宝贵童真和恣意想象的守护者。

6月20日,由接力出版社举办的“苏斯博士经典双语分级读”系列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建投书局(国贸店)举行。

08

“2021丝绸之路周”开讲

动植物如何“走”丝路

在歌唱的道路上是谁帮助了朱之文(一周记84岁朱逢博重新登台)(7)

西汉鎏金铜马

汉武帝酷爱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他死后的陪葬品里就有鎏金铜马。武则天认为“鹉”与自己的姓同音,来自异国的鹦鹉就成为祥瑞。在大唐长安西市,毕罗、胡饼、胡麻饭等异域美食深受食客喜爱。

走进6月18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的“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展,观赏来自国内十多家文博机构的近200件(组)藏品,观众可以了解到动植物物种在丝路上的传播。

“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在今人所说的‘丝绸之路’上,人们就开始了文化交流,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说,像“五谷”“六畜”都曾参与过人类早期的文化交流。赵丰说,汉代与唐代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动植物物种传播最重要、最频繁的时期。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师克强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