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鹰塔顶斗黠猴

▓ 杨松涛

前几天连续收到友人发来的两段视频,视频中有只肥胖的猴子,大模大样地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在南师大随园、河海大学校园、峨嵋岭以及清凉山公园等地出没乱窜。友人说,这只猴子像是经过驯养的,不畏人,爱和小猫小狗戏耍。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1)

看了视频,笔者想起了明代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发生在大报恩寺古塔顶上的一件趣事。

古代“耍猴人”中不乏高手

猴子属于灵长类,矫捷聪慧,善于模仿,是古人喜欢豢养的宠物之一。古人多把猴子写作猢狲或胡孙,也有写作“狙” 的。明初大臣刘基年轻时就写过一篇名文《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就是养猴子的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那些勋卿贵戚,领着朝廷丰厚的俸禄,过着无所事事的奢侈生活,除了斗鸡走马外,驯养猴子也是他们的一大爱好。明初权贵中善养猢狲者首推宰相胡惟庸,在他的相府里就豢养有十多只经过训练的“大师兄”。明末隐居栖霞山的张怡在《玉光剑气集》中写道:“胡惟庸畜猢狲十数,衣冠如人,客至则令供茶行酒,能跪拜揖逊,执朱戚舞蹈,吹笛尤佳,称之为‘孙慧郎’ 。”

“戚”是古代兵器之一,形状类斧,主要用于仪仗。“朱戚”就是漆成红色的木质仿制品。胡惟庸的这些“孙慧郎” 已经被驯化得能像佣人一样服侍主人和取悦宾客。

驯服野生的猴子是古代一些人谋生的职业, 被称作“耍猴人”。

宋人撰写的《野人闲话》就记有一位“耍猴”高手。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既是才人也是玩主。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和历代流传的四字二十六句的《官箴》都是他写的。

他在后苑里就豢养有一批猢狲。这些猴子尚未驯化时,—天竟然爬到了猴舍之上耍斗戏闹,有些猴子还蹿到宫殿的屋顶上。孟昶很愤怒,命武士射之,但猴儿们太机灵,见有人拉弓,便—哄而散。有个太监推荐—个人,说他有办法能拿下这些猢狲。此人名叫杨干度,是位歌舞艺人,也是一位“耍猴”明星。他带着能听懂人语的十余只猴子来到宮中,“上朝拜谢,跟随的猴子也朝拜后,叉手站立。”这时四散逃逸的猴子全聚拢在猴舍上好奇地偷看。只见杨干度—声令下,“手下胡孙—时­上舍,齐手把内厩胡孙捉来,立在殿前。”这场猴子捉猴子的好戏把孟昶和他身边的人都看呆了。这也说明驯养猴子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2)

《野人闲话》中记载的杨干度戏猴。

古塔顶上神鹰斗黠猴

明初那起发生在大报恩寺古塔顶上“神鹰斗黠猴”的趣事,出自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谢肇淛的名著《五杂俎》中,谢曾在南京刑部和兵部做过官。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3)

荷兰人约翰.尼霍夫绘制的大报恩寺塔(清初)。

故事说的是南京一勋贵家养的猴子聪慧机灵,很得主人宠爱。那知这畜生淫性太甚,久之则常常调戏服侍勋贵的爱婢,甚至伸爪撕扯婢女衣裳。勋贵怒而欲杀之。这猴儿察知其意,竟然蹿屋逃走,出没矫捷,最后蹿上百丈高的报恩寺塔,踞顶而坐,张牙舞爪。

勋贵拿它没办法,气得欲杀无方,欲罢不能。其时,塔下万人聚集,观者无数。有人出点子,教勋贵放老鹰去抓。但这只猴子既狡黠又凶狠,见鹰飞至,纵身跃击,撕裂鹰爪,鹰反被其毙。勋贵连放四鹰,皆被猴杀。

勋贵大怒,放话说:如有能击毙猴子的,愿意酬以百两纹银。观看的人群中有位来自辽东的人士说他有办法拿下猴子。他的手臂上架着一只鹰,体形虽小,但眼光犀利。勋贵有些将信将疑,拿不定主意,这时辽东人解开绳索纵鹰高飞。这鹰飞至塔顶上空后,盘旋良久,就在人们等着看它如何下手时,鹰却“瞥然远逝”,不知所往。上万观众则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很久,这鹰才从天际而下,飞到将近猴身,乘猴子张目怒视时,将全身羽毛一抖,一阵黄沙蔽空而下,猴“两目眯不能开,鹰一击而猴堕地矣”。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鹰先前远去是为藏沙也。勋贵见此鹰如此灵异,“大喜,厚赐之。”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4)

《五杂俎》中的这一段描写让人想起《金刚》中的名场面。

这只颇有灵性的鹰不是一般的鹰,它就是被东北女真人和满族人视为神鹰的“海东青”。关于海东青,古人笔记中时有记载,现摭录几则如下:

宋人杨億在《杨文公谈苑》中说:“登州海岸林中,常有鹘自高丽一夕飞度海岸,未明至者绝俊,号曰‘海东青’。” 登州,指登州府,唐初设置,即今山东省蓬莱市。鹘,指鹰隼类的猛禽。俊,指才智超群,出类拔萃。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海东青,鹘之俊者,大如鸠,春初自海入辽,不肯高飞冲天。别养一­­­鸟,名小青儿,大如雀,亦来自海外,与海青同上,俟其飞过天鹅,小青銜去其帽,海青俯视天鹅,直下爪其眼,洒血而坠。”“其帽”,是指养海东青的人给其套上的眼罩,民间则叫“嘴笼子”。

明田艺蘅《留青札记》:“元之鹰房养禽,名曰海东青。每放之以获天鹅,有重三十余斤者,以首得者为贵,以进御膳,故名曰头鹅,赏黄金一锭。海东青,鹘之一种,亦名白鹘。有玉爪、黑爪之别,与金眼鸦鹘皆能以小击大,食天鹅、鹚鵘(鸬)之属,然独畏燕。又,元万户府岁用喂养鹰肉三十余万斤。《一统志》云:‘出五国城东,小而健,能擒天鹅,白者尤贵’。”《一统志》,即《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五国城,地名,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被金人掳去后即死于此地。

由以上记述可知,海东青是一种能以小击大捕杀天鹅的鹰隼。主要产自我国东北一带以及西北的边境地区。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称其为“雄普鲁” ,其意为飞得最高最快的鸟。传说十万只鹰中才出一只海东青,因此被视为“万鹰之神” 。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5)

当代画作《海东青搏天鹅》

朱元璋是个海东青迷

古代的游牧民族,大都喜欢驯养那些凶猛的飞禽走兽,以助打猎和护身之需。蒙古族是“逐水草而迁徒” 、“喜鹰猎而善骑射” 的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在今北京市通县建有鹰坊,饲养海东青等猛禽,作为帝王和王公贵族行围射猎、游宴放飞的场所,并取名为仁虞院(明代改名为晾鹰台),定仁虞院使的官阶为正二品,并以首相兼任。可见蒙古人对海东青的喜爱。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行武闯荡,亦喜海东青等猛禽。登上帝位不久,就仿元朝做法,在皇城奉天门外设置了鹰房,饲养了不少猛禽,其中就有他特别喜爱的海东青,没事时常去观看放飞。有次朱元璋在鹰房待了很久,不舍得离开。大学士宋濂当面劝谏说:“禽荒古所戒。”古人说的禽荒,指的是沉迷于田野打猎。宋濂的意思是劝朱元璋不要着迷于海东青,以至玩物丧志。朱元璋有些尴尬地说:“朕只是玩玩,并不爱好。”宋濂说:“亦当防微杜渐。”朱元璋见宋濂不肯罢休,只好起身离去。当时翰林院的一位官员叫唐肃的为此事写了一首诗,题为《应制赋海东青》:“雪翮能追万里风,坐令狐兔草间空。词臣不敢忘规谏,却忆当时魏郑公。”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6)

“雪翮能追万里风”

诗中把宋濂比作历史上敢于直言进谏的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魏征。因魏征被封为郑国公,故诗中称之为魏郑公。诗题中的“应制”,是指由皇帝下诏而作的诗文,说白一点,就是皇帝要我写的。从这也可看出朱元璋对海东青的偏爱。这则轶事记录在明代姚福的《青溪暇笔》中。(图片取自网络,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凤凰台上》)

金刚宝座塔为什么被毁(凤凰台上四百多年前)(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