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蜀汉的历史上,白帝城托孤无疑是具备重要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从白帝城托孤开始,蜀汉从先主时代进入了丞相时代,诸葛亮掌管朝政,开始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政生涯。如果说先主时代诸葛亮是辅佐刘备的左膀右臂,那后主时代的诸葛亮则是帝王之师,复兴汉室的最后希望。刘备以白帝城托孤的形式留下遗言,赋予了诸葛亮至高的权力,让他能够毫无掣肘的发挥自身所学,完成复兴汉室的理想。然而关于刘备的遗言,后世对其解读众说纷纭,阴谋论的意味甚嚣尘上,那么这段遗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已经病入膏肓,自知时日无多,便召集了身边重要大臣和两个儿子传达最后的遗言。由于太子刘禅在成都坐镇,这段遗言并没有直接告知刘禅,而是诸葛亮、李严等大臣扶着刘备的灵柩回成都后再转达的。刘备托孤的遗言很出名,在陈寿的《三国志》上也有记载。原文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段遗言的直接意思看,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赋予了废立皇帝的特权,让人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2)

现代人对这段遗言的解读方式很多,尤其是认为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忠心的说法流传甚广。在很多以三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演员们在演绎这场戏时都会把这种论调作为表演的标准。然而我们翻开古代典籍,却发现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揣测。无论是从陈寿的《三国志》出发,还是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来看,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刘备对诸葛亮有那么一丁点的猜疑。仅仅是因为刘备提出了废立皇帝的事情,就认为他临终猜忌诸葛亮?我觉得这中阴谋论的想法可以停止了,这完全是无端的妖魔化。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3)

刘备赋予诸葛亮废立新皇帝的特权的确很不平常,但这并不是恶意揣测的理由。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一向是毫无保留的,这从三顾茅庐和隆中对开始就有所体现,而且越来越信重。在刘备率领大军入西川后,他便将整个荆州的军政大权托付于诸葛亮,这已经充分证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要知道当时在荆州的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等早期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名将,而刘备却选择了诸葛亮这个后生,可见这种信任是毫无保留的。实际上从隆中对时两人谈话的深度来看,这种信任已经超越了能力和感情,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的互相托付。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4)

从刘备的一生看,他在用人上面向来有独到之处,而且常常不走寻常路。除了诸葛亮外,他对庞统、法正、魏延等等都给予了极大的信任。用人风格上刘备承袭了他祖宗刘邦的特点,真正的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与曹操的奸诈和猜疑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在任命汉中太守时,刘备就否定了多数人推举张飞的意见,而是选用了魏延。魏延也不负所托,最终将汉中打造成了蜀汉北伐的前进基地。而且刘备在看人方面很准,尤其是对马谡"言过其实"的判断相当的准确。这一点在诸葛亮反思"失街亭"时,都不得不承认刘备的眼光。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5)

基于刘备的用人风格和一贯对诸葛亮的信任,以最终允诺废立新皇帝权力的遗言来恶意揣测,这显然是对其妖魔化和污蔑的阴谋。如果说曹操和曹丕父子这样做,那还可以理解,因为这对父子本身就是这种风格的人物。而刘备却是以反曹著称的,就连在荆州最危急的时候都要表明反曹态度,甚至为了表态也不惜掩护荆州百姓逃跑,又怎么会临终时走上了曹操的路子上?这种与刘备本人性格完全不同的无端揣测,明显是不合逻辑的。而从这种说辞在民间的传播来看,很显然是有人有意识的在抹黑刘备。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6)

认为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的理由之一便是"枭雄"二字。持这种论调的人说,因为刘备是枭雄,所以试探诸葛亮才成立。实际上刘备是枭雄么?答案是否定的。奸雄、枭雄和英雄之说源于清末评书三国对曹操、刘备和孙权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来源多是当时的评书艺人,他们对人物的评价来源于师承和整个评书艺人群体。在清末的评书艺人群体大多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说书多是采取口口相传的背诵书稿的方式,对于《三国演义》的原著都没有看过,更不要说三国的史料典籍。因此,这个文化水平极低的群体得出的刘备是"枭雄"的评价显然是荒谬的。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7)

实际上刘备是"枭雄"的说法最早的来源是《三国志》中《周瑜传》的部分,是周瑜上书给孙权时提到的说法。枭雄本意也不是贬义,而是与英雄相对的一种说法。英雄直接的含义是能够从石头缝中长出的草木精英,在生长过程中能把压在上面的石头推翻。枭泛指鸟类,代表翅膀飞行为行动方式,与兽类沿着道路行动形成对比。而枭雄则指的是另类的英雄,含义为"鸟不行道,则无道而行",所以枭雄指的是另辟蹊径的英雄。周瑜的上书本意是提醒孙权要防备刘备,因为刘备的个人和团队能力都具备重新崛起的基础。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8)

周瑜对刘备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然而在赤壁之战前后,刘备被曹操追杀如丧家之犬,当时是没有人看好刘备的。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刘备崛起于荆益二州,与曹魏和东吴三分天下,这足以说明了周瑜预判的精准。从刘备崛起的过程看,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战争,选用的大多时阳谋的手段,这在道德上并无瑕疵。比如在夺取西川的时候刘备就拒绝了庞统提出以小道偷袭成都的上策,而选用了走大道去成都的中策。这种选择除了在军事上稳妥的考虑外,还有就是占领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制高点。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9)

因此枭雄是周瑜对刘备的评价,而且是略带褒义的评价。曹操被评为"奸雄",也是源于周瑜那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才是真正指出了曹操人性奸诈的本质。周瑜评价这两人用"枭雄"与"奸雄"对立,其含义不言自明。他作为三国名将,东吴水军大都督,赤壁之战总指挥,这种评价更深层次的解读了刘备与曹操的本质不同。实际上将"枭雄"的评价妖魔化的事情,就是在《三国演义》大肆流行的清朝开始的。而这过程中伴随的便是所谓的曹吹群体的诞生,和对满清入关替代明朝政权的合法性的鼓吹。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0)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以尊刘抑曹为主旋律的,从曹操开始的整个曹魏阵营都是小说反派角色。在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了雅化后,这种主旋律的风气跟盛,也得到民间百姓的认同。在文字狱严酷管制的年代,《三国演义》的主旋律意味着满清代明的非法性,这也引起了满清贵族的不满。为了获取民心的支持,从意识形态上建立满清的合法性,吹捧曹操抹黑刘备成了清政府御用文人的工作之一。这些人通过鼓吹曹操的能力、功绩等等方面,为曹丕篡汉洗白,也为满清入侵中原找理由,而作为对立面的刘备自然是要受到抹黑的。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1)

经过满清对中原数百年的统治,曹吹和御用文人们长期的鼓吹,民间百姓对曹操和刘备的认识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曹操进行鼓吹的评价,就是这种满清遗风的延续。曹操在能力和功绩上确实是三国时代翘楚,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朝政的垄断上面也的确满足"汉贼"的条件,也为后来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站在东汉的角度上看,曹操父子被称为乱臣贼子并不为过。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心有着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自然是受到东汉朝廷上下推崇的对象。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2)

刘备对诸葛亮遗言中也体现了他要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这个理想才是他进行白帝城托孤的主要目的。在原文中刘备以诸葛亮才华与曹丕比较,得出可托付大事的结论,这个结论中的"安国"和"大事"指的便是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安国"指的是季汉,"大事"是国家统一。我们平时说的三国蜀汉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对季汉政权的污蔑。实际上曹丕篡汉以后,刘备立刻在成都即位,定国号为季汉,其意便是延续东汉的道统。《三国志》认为东汉灭于汉献帝,而刘备则认为自己是在继承汉献帝的帝位,延续汉朝的道统。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3)

因此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将整个东汉的疆域作为季汉的领土,而不仅仅是偏安一隅的蜀汉。用现代语言来说,"自古以来,曹魏和东吴都是汉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从本质上否定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所以白帝城托孤,刘备的目的是要让诸葛亮继续完成自己未完之事,而不只是蜀汉。基于这个理想,刘备赋予了诸葛亮废立刘禅的大权。这不是在考验和试探诸葛亮,而是全心全意对最高理想的托付。这起因源于在夷陵之战前蜀汉内部就出现的偏安一隅的思潮,就连老将赵云都支持,但却受到刘备的极度反对。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4)

刘备遗言中说刘禅是否可"辅"的标准,就是刘禅是否能坚持匡扶汉室的理想。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坚持下去,诸葛亮就有权取而代之。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以匡扶汉室为终身志向的,而且矢志不渝的去完成这个大业。可是刘禅还年轻,身边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延续汉朝,只想着偏安一隅。刘备在时,这种风气还影响不到刘禅,可以后就难说了。为了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延续,刘备托付给诸葛亮这个重大的权力,以免刘禅被投降派利用。从后来的一些事件看,刘备的眼光很准。以谯周为首的益州集团果然天天谋划着投降曹魏,最终胁迫刘禅向邓艾投降。

刘备怎么和诸葛亮关系好(刘备以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15)

很有意思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投降派首领谯周的徒弟,两师徒都是一丘之貉,自然不会在史书上给刘备和诸葛亮说好话。陈寿的《三国志》以简略著称,其实是用春秋笔法为曹魏遮掩,甚至将曹魏以正统的本纪方式记载,这些站在东汉角度上都是不可接受的。而刘备托孤诸葛亮的事情,本质上与曹魏的利益背道而驰,自然不能说得很清楚,只能简单的一笔带过。而在这句话的解读上又受到曹吹和满清文人的歪曲抹黑,于是将刘备打扮成了曹操的翻版。可惜历史不容篡改,在其它的史书上有着更多的记载,事实的真相也不会淹没在时间长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