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郑州强暴雨(中原腹地郑州为何成为)(1)

7月20日,郑州市民涉水骑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时间,天幕撕裂,暴雨如注,城市沦为水乡泽国。

只是,这一次不在多雨的南方城市,而是在历史上雨量并不丰沛的郑州和华夏腹地河南。

目前,郑州市区至少已有12人死亡。

中原城市郑州,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大雨?

三大原因造成此次强降雨

17日以来,河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郑州20日16-17时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mm。按照降雨标准,24小时降雨量超过200mm就已经达到特大暴雨级别。

而且,郑州从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降雨量达617.1mm。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纪录。

郑州气象局表示,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郑州的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

综合中央和当地气象机构和专家的分析,三大原因造成了此次强降雨,即台风、地形和大气环流。

台风是指近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的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虽然距离我国有近1000千米,但远程控制了河南暴雨。

在“烟花”和副热带高压的气流引导下,大量的水汽通过偏东风源源不断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河南集结成雨。

同时,偏东气流在河南遇到太行山和伏牛山后,在山前出现辐合抬升,地形导致降雨范围集中,雨势更强。而且,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

来自热带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被“烟花”助推2000多千米来到中原大地,同时广东西部近海的第7号台风“查帕卡”也助推来自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向北奔袭2000多千米进入中原上空,帮助形成强降雨。

实际上,中央和河南气象台,以及河南各地气象局都对此次强降雨有预测和预报。17日晚,河南焦作就发出警报,18-19日有超强降雨,原因是焦作市在太行山南麓,是北上台风和季风遇到阻拦后的强降雨首选之地。

但是,暴雨选择在郑州倾盆而下。

当然,郑州也提前发布了暴雨预报,不过被认为是暴雨次中心,强度不会有焦作那么大,但最终郑州成为强降雨袭击中心。

历史上中原并非强降雨地区

从历史来看,中原大地并非是强降雨地区。这是由中国的地貌、地形和气候所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是400mm等降水线。

400mm等降水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一线,是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更是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河南位于400mm-800mm等降水线区域。这意味着,河南并非位于强降雨和洪涝的地区。河南适宜种植庄稼,雨水并不充沛,降水相对不足,年均降水量为640.8mm。

从地形看,河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置适中。从气候来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在某一时段,尤其是夏季比较集中。

由于位居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河南具有南北两个气候带的优点,兼具南北之长,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

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河南的气候相对较热,生活着不少野生大象。河南的古称 “豫” 就是象形字,指一个人牵着象,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后来,这里气候慢慢变冷,中原地区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大象往南迁徙。

历史上,河南主要是受干旱的威胁,但到夏季也是多雨时节,有时也造成城市内涝和地下水匮乏并存。

不过,历史上河南干旱多于雨灾涝灾。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干旱造成的灾难是1942年的大饥荒。当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408.5mm,是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小值。

由于降雨少、高温以及蝗灾肆虐,导致灾荒加剧。历史上,河南也主要是抗干旱和抗蝗灾并举。

上世纪下半叶,河南还发生过几次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产生不小影响。

因此,河南的防灾抗灾主线历来是抗旱。

2012年,就有专家分析,未来10年河南省季节性干旱风险会增加,建议河南做好长期应对干旱的准备。

也许是工作重心和心理预期以抗旱为重点,因此面对此次强降雨,从心理到行动会有些措手不及。

历史上也遭遇过特大暴雨

河南的气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季风性显著,灾害性天气频繁。

河南西靠欧亚大陆,东近太平洋,冬夏海陆温差显著,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

季风气候对农业有利,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引起旱涝灾害。

深度解析郑州强暴雨(中原腹地郑州为何成为)(2)

7月21日,郑州市市中心主干道花园路。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些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何此次河南遭受强暴雨,以及历史上遭受的“758特大暴雨”(1975年8月)。

根据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学报》介绍,“758特大暴雨”由台风(7503号)产生,台风进入河南,形成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水灾。该次灾难中,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气象部门表示,郑州此次极端强降雨最大小时降雨量已超过“758特大暴雨”,历史纪录为河南林州的1小时降雨量(198.5毫米,1975年8月5日)。

这也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如何防止这种极端的暴雨和灾害。

河南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也使得水涝成为一种极为凶险的天灾。

科技为进一步准确预报创造了条件

当前,暴雨预报仍是气象预报中的难中之难,发布较准的国家24小时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约22%。

目前,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缩小至70公里左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在20%左右,短时临近的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高到89%。

去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曾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总体上看,尽管当前条件下,强降雨“测不准”,但还是要加强预报,而且科技的发展为进一步准确预报创造了条件。

现代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以及现代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会让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升。

因此,今后可以采用高分辨率运行模型,并在预测中输入多个变量,处理更多的涉及天气的相关数据,创建更精确的大气图表,做到最接近于实际的预测,也让天气预报更准确。

特约撰稿人| 张田勘

编辑|张笑缘

校对|刘军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