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之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英法等主要国家正向现代国家转变,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随着地理大发现,殖民征服的过程开始,世界市场渐渐形成并完善,亚非拉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历史到来了。正是赶在殖民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又完成了伟大的统一,建立了远超汉、唐和元明的大清帝国,而且大清的治理和对边疆的统治远超前代。

美国的地缘战略学家、前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家战略重要智囊布热津斯基曾这样评价清朝:18世纪的中国,它又一次成为一个完全合格的帝国。那时的中国在全球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国家,没有其他大国能够向中国的帝国地位挑战,如果中国想进一步扩张的话,也没有任何其他大国能抵挡中国的扩张!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1)

一、八旗军的崛起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八旗军,世代以游牧渔猎为生,东北之地“山高水险,罕有平旷之地,风气强劲,寒冽殊甚”。寒冷的气候特点让单纯的农耕和游牧都难以维生,东北的民族更偏向渔猎,在此居住的居民都具有狩猎的技能,金朝能够迅速崛起打败辽国,后金努尔哈赤旋风的崛起,都得益于狩猎民族的彪悍和勇猛。

满族男子自幼就要骑马射猎,因为这是以后生存的本事,所以满族男子个个箭法高超,能射中天上的飞鸟,力大无穷,在山林中能捕杀野猪和熊。满族这样的生存方式,简直就是在培养最优秀的骑士。每年秋冬之际,满洲各部落都要组织围猎活动,在首领的带领下一起追捕猎物,他们密切配合,有的包抄,有的进攻,各尽其职,纪律严明,到了战场上自然轻车熟路。

尤其是当遇到努尔哈赤这样的雄主时,将这些来自不同部族的猎人组织起来,短期内就能形成一支剽悍而又团结的军队。努尔哈赤时期的满洲军队,学习了明军先进的火器技术和武器装备,缩小了与明朝的武器水平差距,并能发挥八旗军机动性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跋涉的特点。

在那个时代,组织起来的满洲八旗兵几乎就是所向无敌的代名词,战斗力相当强大。努尔哈赤时期创立八旗制度,以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形成完备的军制,平时为民,战时成军。皇太极时期进一步完善,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兵是远东地区最强悍的部队,他们吸收了满、蒙、汉三族所长。其中的汉八旗掌握各种火器和攻城器械,战斗效率极高,吴三桂投降清兵后,当时明朝装备最精良最强悍的辽东精兵加入到清兵队伍。清朝的国策之一是满蒙联姻,满蒙联盟,清初收复蒙古东部地区,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战斗民族,蒙古铁骑组成的蒙古八旗,是游牧部族中最强悍的。加上女真狩猎民族组成的女真精兵,在那个时代,满洲八旗兵确实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存在,用宋人形容女真人的那句:“金军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下水如獭,其势如泰山,我方如累卵”。这是当时远东最强大兵种的合成体,满蒙汉三族八旗兵丁满员时编制最多16万人左右,就是这十几万八旗军队横扫大明,大顺,大西,南明,统一蒙古,进军青海西藏,平定新疆,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2)

二、满蒙联盟

纵观有清一代,满蒙联盟一直是国策,尤其是满清与内蒙古王公贵族之间的世代联姻,双方联盟关系非常牢固,包括清帝逊位后,一些蒙古王公还在积极进行复辟活动,可见对清室的忠心。

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帝国就分裂为四大汗国,元朝灭亡后,蒙古进一步分裂。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漠南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因是成吉思汗的直系,故而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在林丹汗的统治下,漠南蒙古一度兵马强盛,在漠南蒙古中是没有人敢与之抗争的,大有统一蒙古之势。

林丹汗在即察哈尔汗位后,就竭力标榜自己属于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并宣称掌有大元传国玺,雄心勃勃要恢复其祖宗的伟业。自称“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嘲笑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从血统来讲,林丹汗确实是蒙古汗位的直系继承人。但从黄教传入蒙古以后,“大元后裔”这一正统观念已失去号召力,蒙古族多少年来的这种传统信念已经改变。当时蒙古各部很多汗位的称号都是从西藏达赖喇嘛那里接受来的,如漠北的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赛音诺颜汗,漠南喀喇沁部的坤都伦汗等。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3)

由于林丹汗在对外的征服战争中“兴兵掠夺”,“服从者收之,拒敌者被杀”,又“昏于酒色”,因而激起漠南蒙古诸部对他的强烈不满。后金政权对蒙古部落则采取拉拢和分化的策略,先是与蒙古东部的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等部族通过联姻等方式建立联盟,通过娶媳嫁女,使之成为满洲统治集团的一部分,把东部蒙古众多部落逐步纳入到后金统治秩序中。因此,后金便利用蒙古各部对林丹汗的不满情绪逐个争取,对率部来归的首领,厚给赏赐,并授以官爵。于是科尔沁、翁牛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以及克什克腾等部先后来归。在以后的与林丹汗的战争和在与明朝的军事战争中满蒙联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蒙古成为后金坚定的盟友。

之后,察哈尔部林丹汗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服蒙古的主要对手,只有摧垮林丹汗的势力,才能使漠南蒙古听命。大明崇祯元年七月,喀喇沁等部派代表来沈阳“乞盟”,与后金结成了共同进攻林丹汗的军事同盟,皇太极亲率满蒙联军进攻林丹汗,一直追击到西喇木伦河流域。崇祯八年皇太极又派遣多尔衮、岳托、萨哈廉及豪格率兵西征,直到河套地区,招抚了林丹汗的残部。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率一千五百户投降,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携带传国玉玺率部民一千户归降。皇太极三次用兵察哈尔,终于征服了整个漠南蒙古,使得漠南蒙古诸部在后金的管辖下统一起来。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4)

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现在一般称为外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科布多,南临大漠,北与布里亚特蒙古接壤。当时主要是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三汗部,称为喀尔喀三部,后金征服了漠南蒙古以后,对漠北蒙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35年,喀尔喀蒙古致书与后金通好,1638年,喀尔喀蒙古三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

此后,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机插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土谢图汗等猝不及防,拒战失利。沙皇俄国趁喀尔喀战败,向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经外蒙古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喀尔喀蒙古举旗投清。

康熙三十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多伦会盟),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废其封建王公的济农、诺颜旧号﹔按满洲贵族的封号,各赐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爵位,清廷在外蒙古实行实行札萨克制,巩固了对外蒙古的管理。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5)

三、入主中原

明朝与后金的对抗好比是巨人对侏儒,明朝无论输多少次都还有翻盘的机会,后金只要输了一次大型会战就会万劫不复。然而后金竟然保持了惊人的大战不败,最终入主中原。翻看历史书,在清军入关前的战役中,明军损失万人以上的战例很多,而清军从来没有在一场战斗中损失过这么多兵力。明朝以举国之力支撑辽事,在山海关外投入那么多兵员粮饷,却从没取得过对后金的一场大战的胜利。强悍的八旗战斗力简直可以和机器人相提并论了。

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

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不到20万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面对的是一个人口几千万接近一亿的庞大国家。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加之民族矛盾,竞争异常激烈。

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基本上消灭了地方上的农民政权和南明反抗势力。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6)

四、平定青藏地区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击败占扰西藏的准噶尔部,开始进军西藏。康熙五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康熙帝命抚远大将军允禵率军,由西宁移驻穆鲁乌苏,居中调度;授都统延信为平逆将军,出青海,向喀喇乌苏进兵,此为清军中路;授护军统领噶尔弼为定西将军,会合云南都统武格所部,由四川巴塘进藏,此为清军南路;命靖逆将军富宁安与振武将军傅尔丹,分别于巴里坤、阿尔泰策应。当年四月,清军出发。平逆将军延信统领中路清军,护送达赖喇嘛,由西宁进藏。这条道路多深山穷谷,瘴气弥漫,清军除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接连打破大策零敦多布的重重阻截。

八月十五日夜,大策零敦多布袭击驻于卜克河的清营,反被击败。 八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凌晨,大策零敦多布先后袭击齐伦郭尔和绰马喇的清营,均被击败。大策零敦多布慌忙掉头退向拉萨,然后率少数人回到伊犁。延信将大军留驻达木,率少量骑兵,护送达赖喇嘛向拉萨进发。南路清军在噶尔弼率领下,自成都启程,经打箭炉、里塘、巴塘,于六月间至察木多(今西藏昌都);七月底八月初进至拉里(今西藏嘉黎)。时大策零敦多布派吹木丕勒寨桑,率2600人,守御墨竹工卡。噶尔弼改变原定等候中路大军的计划,于八月初六日直扑墨竹工卡。吹木丕勒寨桑逃往达木,墨竹工卡的呼图克图归顺清军。清军顺利占领墨竹工卡后,即向噶尔招穆伦渡口。这里有第巴达克咱领藏兵2000余人据守。

清军一到,藏兵便不战而溃,达克率先投降。至此,进入拉萨之路被打开。噶尔弼决定乘拉萨兵力空虚,直捣拉萨,遂命达克咱准备皮船,于八月二十二日率清军渡过噶尔招穆伦河;随即,兵分三路,进攻拉萨。二十三日晨,拉萨一攻即下。九月十五日,噶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六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驱准噶尔安定西藏战争结束。从此,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派兵驻藏,组成四噶布伦联合掌政的西藏地方政府。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7)

平青海之战

平定青海之战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二年(1724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统军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的作战。

和硕特蒙古部罗卜藏丹津自称“达赖浑台吉”,统驭诸部。亲王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等不从,罗卜藏丹津便发兵进攻之。双方四次交战,察罕丹津、额尔德尼等皆败,退往甘肃河州地区(今甘肃临夏),并向清政府求援。雍正元年七月,雍正帝命驻西宁(今属青海)兵部侍郎常寿往谕,命罗卜藏丹津收兵。罗卜藏丹津竟扣留常寿。九月,青海塔尔寺大喇嘛察罕诺门汗从罗卜藏丹津叛,挑唆远近喇嘛及百姓20余万人,掠牛马,烧草谷,抗官兵,犯西宁。青海大乱。雍正元年十月,川陕总督年羹尧率师自甘州(治今甘肃张掖)至西宁,奏请进剿。雍正帝于十月初二日,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指挥清军平定叛乱。时各路清军尚未聚齐,罗卜藏丹津攻破西宁附近几处要点,进攻西宁。西宁守军凭城固守,年羹尧指挥部下用大炮将叛军击退。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8)

初战得胜后,年羹尧一面令清军继续肃清西宁附近叛敌,收复失地;一面全面部署平叛作战:以总兵周瑛率兵一部,截断叛军由青海入藏之路;派都统穆森驻防吐鲁番(今属新疆),副将阿喇纳驻防噶斯(今青海油砂山附近),防叛军与伊犁之策旺阿拉布坦会合;命参将孙继宗驻防于布隆吉尔(今甘肃安西东),就近策应。年羹尧还奏请朝廷增派副都统花色等将鄂尔多斯兵、副都统查克丹将归化(今呼和浩特)土默特兵,总兵马黩伯将大同镇兵,调往甘州,会同作战。

雍正元年年底,清军先后在镇海、南川、申中、北川、奇嘉等堡击败叛军,西宁附近形势基本稳定。年羹尧又奏请朝廷:选陕西、甘肃、四川、大同、榆林绿旗兵及蒙古兵,共1.9万人,由岳钟琪率领,分别由西宁、松潘(今属四川)、甘州和布隆吉尔四路进剿;防守西宁、永昌、布隆吉尔、巴塘、里塘(今四川理塘)、黄胜关(松潘北)、察木多(今西藏昌都)等重要关口,以保证后方与进军路线的安全;除归化与张家口购买马、骆驼外,另请太仆寺拨给战马三千,以巴里坤屯田军选骆驼两千,调青海备用;贮备军粮;请拨发优质火药一百骆。以上计划,得雍正帝旨准,并加拨战马一千匹,增发火药1倍。雍正二年正月,雍正帝授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命其随远大将军年羹尧进兵平叛。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9)

年羹尧将陆续到达的6000清军分作三路,总兵吴正安出北路,总兵黄嘉林和副将宋可进出中路,奋威将军岳钟琪和侍卫达鼐出南路,准备二月进兵。时,西宁东北郭隆寺喇嘛忽然齐聚操演,又传令东山一带藏民于雍正二年正月十一日叛乱。年羹尧即派岳钟琪和前锋统领苏丹,统兵进剿。十二日,叛军1万余人在哈拉直沟拦截,清军奋勇冲杀,攻占3座山岭,捣毁叛军lo座营寨。随后乘胜向郭隆寺方向开进,沿途又捣毁叛军7座营寨。十三日,抵郭隆寺。其时,千余名叛军于寺后山洞中,负隅顽抗。清军施放枪炮,堆柴焚烧,挥刀肉搏,将叛军6000余人全部消灭。罗卜藏丹津自西宁附近败走后,退踞于青海柴达木以东的敖拉木胡卢。郭隆寺之战后,清军分三路大军于雍正二年二月下旬进至伊克喀尔吉,捕获叛军头目阿尔布坦温布;三月,岳钟琪部进抵布尔哈屯,直逼罗卜藏丹津驻地额母纳布隆吉;并分兵一路向北,加强柴达木兵力,截断叛军逃往噶斯之路。罗卜丹津无力组织反攻,先逃往乌兰穆和尔,又逃往柴达木。清军在岳钟琪率领下,蓐食衔枚,一夜间驰行160里,于黎明时抵罗卜藏丹津驻地。叛军于梦中惊醒,马不及鞍,仓皇逃溃,罗卜藏丹津易妇人服逃走,后投伊犁策旺阿拉布坦。清军此次追剿,出师15日,歼敌数万。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10)

五、进军新疆,灭准噶尔汗国

自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蒙古势力退出中原,回到长城以北的草原之上。在明朝到清初这段时间里,蒙古势力分化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漠南蒙古,传统上被我们称为内蒙古;一部分是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传统上我们称之为外蒙古;还有一部分蒙古人,在新疆天山南北一带生活,就是所谓的漠西蒙古,又被称为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

在清朝入住中原之际,偏居西域的漠西蒙古也在走向统一。漠西的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及其他一些部落逐渐联合起来,一边宣布服从清朝统治,一边享受着藩国一般的自由。到噶尔丹上位后,他不再满足于做清朝的“小弟”,堂而皇之地开始自称大汗,并将准噶尔汗国打造得极为强盛。

此时,准噶尔汗国统一了天山南北,向西击溃了哈萨克,向北一直扩展到伏尔加河流域,向东南进入青海地区,又从青海地区进入西藏,成为横亘欧亚之间、称霸中亚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说是“地方割据势力”,其实已经几乎与清朝有了东西对峙的态势。

随着势力壮大,准噶尔汗国向东发展,与清朝爆发了非常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康熙时期开始打起,以乌兰布通战役(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 年) 为开打的标志,延续到乾隆时期,断断续续前后打了差不多70 年。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11)

为什么清朝要不惜血本地坚持跟准噶尔“互杠”了这么久,而没有像明朝后期那样干脆把西域放置不管呢?其实,清朝和准噶尔在下面两个方面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第一,双方都要争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权。作为一个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准噶尔汗国之所以到处扩张,是因为想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蒙古政权,重现当初成吉思汗时代的盛况。而对清朝来说,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起,他们就致力于把蒙古人拉入自己的阵营为己所用。自入关前开始,内外蒙古各部相继投附了清朝,极大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对清朝来说,如果将蒙古各部的力量拱手让给准噶尔,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第二,争夺西藏的控制权。天山一带的蒙古各部,尤其是准噶尔部,与藏传佛教领袖过从甚密,噶尔丹本人便是自幼跟在活佛身边长大的。而自皇太极时期起,藏传佛教宗教领袖便已经尊奉清朝的统治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清朝与准噶尔汗国都想要争取藏传佛教领袖们的支持,这也是没得商量的问题。

于是,清朝和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只能一直打下去,直到一方再也无法翻身。这场战争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最终演变为两个政权之间综合实力的较量。

清初,经过康熙的努力,清朝通过乌兰布通之战等战斗击败了西部的准噶尔势力。以“多伦会盟”为标志,内蒙古、外蒙古臣服于清朝。但此时清朝并没有彻底击溃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在天山南北仍然保存着强大的实力。

雍正时期,清朝又经过几年的筹备,试图再次打击准噶尔,却在和通泊之战中遭遇惨败。虽然随后以外蒙古的力量击溃准噶尔汗国,挽回一局,可清军很多将领已经“谈准色变”,于是清朝不得不与准噶尔谈判停战。

这种划界而治的状况维持到乾隆时期,清朝终于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时机。乾隆十八年(1753) ,天灾人祸不断地降临在准噶尔汗国中。

一是罕见的天灾导致准噶尔部经济、人口损失严重,粮食缺乏,牲畜大量被冻死。

二是在准噶尔之前的首领噶尔丹策零(不是噶尔丹,而是噶尔丹哥哥的孙子)死后,因继位问题,准噶尔部分裂了。当新一任大汗达瓦齐(噶尔丹弟弟的曾孙)战胜对手获得权力后,准噶尔政权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在这种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部的三位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领自己的诸多部众投附了清朝。曾与达瓦齐结盟后又反目成仇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1723—1757,噶尔丹侄子的外孙) 也向清朝投降。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12)

大量准噶尔汗国部众的归附,使乾隆帝意识到统一天山南北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到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决定出兵西北。

在这个问题上,乾隆帝个人表现出很强的决策力。当乾隆向大臣们提出用兵西北的时候,无论文臣武将都表示担忧,尤其是觉得粮草的问题不好解决。但皇帝认为,机会转瞬即逝,不能等待,决定转运粮饷和出兵进剿并举,于是派出清朝的主力部队进行远征,分两路,一边往前线派兵,一边运粮草。后来的历史证明,乾隆确实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这次机会。清军到达新疆的伊犁以后,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领达瓦齐逃走,不久便被俘送清军。

然而,达瓦齐势力被消灭后,准噶尔部并未消停。已经投降清朝的阿睦尔撒纳不久便再次反叛,纠集准噶尔部众进攻清朝留守驻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不得不再次派军入疆作战。

阿睦尔撒纳虽然与清朝决裂,但由于当时准噶尔的势力范围内饥荒严重、瘟疫流行,他根本不能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抗清军,在清军主力面前不过是乌合之众。因此,清朝第二次用兵仍然没有遇到对方太有力的抵抗,大军很快抵达伊犁。阿睦尔撒纳逃至哈萨克,又跑到俄国境内。

乾隆帝闻讯后派兵穷追不舍,清军先击败哈萨克军队,后又强硬照会俄国,务必交出阿睦尔撒纳,否则不惜一战。这时,阿睦尔撒纳已经病死在俄国,次年正月,俄国方面将其尸首运至恰克图,送给清朝方面查验。以阿睦尔撒纳之死为标志,持续70 余年的清准之战终告结束,新疆至此重归中国版图。

清朝时期与蒙古的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蒙古)(13)

有清一代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明朝末年的领土仅剩长城以内两京一十三省不到400万平方公里。假如没有满清在白水黑水之间如旋风般的崛起,我们很难想象现在中国的版图会是何等的模样,或许出了山海关就到了边境。满洲八旗铁骑先后打残明军,征服朝鲜和蒙古,驱逐沙俄。入关后,面对中原百万农民军和南明军更是以一敌十,如秋风扫落叶。征讨西部,将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囊括中华版图。清朝用了几代人的心血,数十年的时间和千万人的生命逐步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使得中国的疆域在明朝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使清王朝成为幅员辽阔,一统东亚大陆的大帝国,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