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只给了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又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等等据此,后人把孔子所阐述的这些“尊卑”观念,视为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中怎么形容孔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中怎么形容孔子
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只给了他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又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等等。据此,后人把孔子所阐述的这些“尊卑”观念,视为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其实,孔子之所以重视名份,是与他一贯推崇的“周礼”相一致的。孔子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只有君如君样,臣有臣样,父有父样,子有子样,并且各尽其位,各尽其职,这样的社会和家庭才符合“礼”制,才是完美和谐的。所以,在孔子那里“尊卑”如同今天我们所说的上下、主次、长幼一样,主要在于强调建立一种秩序。就像由1排列到10的数列一样,这个数列总是以1开头依次排下去的,不可能任意抽一个数来代替一样,否则不就乱了套了。孔子认为只有按照这样的尊卑秩序建立起的社会架构,才是和谐的,否则没大没小肯定乱了套。这种思想维系着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对于中国士大夫阶层及普通民众的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千百年来,当权的统治者们总是把“上尊”,视为有权位者必定尊贵;把“下卑”当成普通老百姓都是卑贱的。其实这是背离了孔老夫子的本意。统观整本《论语》实在找不出孔子是以人的不同居位来划分贵贱的。孔子划分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君子”或“小人”。当然许多算得上“君子”者,以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戴,而坐上高位也是事实。但是,这与孔子提倡的“尊卑”无关。
孔子的本意并不是鼓吹上者都是尊贵的、下者都是卑贱的,而是着力强调无论上下都要知己“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子);辨言“正”(晓得自己所讲的话与名份是否相当)。因此尊和卑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组对应的秩序关系,而不是褒贬关系。君臣和父子关系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上下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更强调了上下和睦相处才是最紧要的。
这些观点在一般情况下当然是对的。然而正如“任何真理向前再迈一步便成为缪误”一样,孔子的“尊卑”观,一旦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便成为愚弄民众的说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主流意识的少个性、多保守、不求进取、唯上是从等奴性特点。
尤其是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更为后人所垢病。“五四”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至直到今天仍被人斥之为“男尊女卑”的典型,批判孔老夫子分明是在歧视广大女同胞。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捡起《论语》来,有人便这样为孔子辩解:一位叫蒋沛昌的老先生在北京大学讲课时说:“孔子从小父亲死得早,是母亲带着他过活的,孤儿寡母,他怎么可能轻视母亲呢?应该注意,女子不等于妇女,‘女子’就是女孩子,‘小人’就是男孩子,上海话中也是这么喊小男孩的。”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敢苟同。在汉语中“妇女”是个大概念,“女子”当然包括其中,怎么叫女子“不等于”妇女?《论语》中“小人”和“君子”是一组对立关系,被孔子多次提及,怎么“小人”忽然变为“小男孩”了呢?如果真像这位老先生所说,“女子”就是女孩子,“小人”就是男孩子,那还用孔子虑其“逊”和“怨”吗?拿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说事,不仅绝对不是孔子的本意,而且在修辞上也与孔子一贯崇尚简洁的文风不符。男孩、女孩还用得着分开来讲吗?
其实,理解“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重在如何理解“难养”二字。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讲,孔子是在说:“哎,就是女人和小人难弄啊!对他们太亲近了,他们则没大没小;疏离他们远了呢,他们又一个劲地抱怨。”--真是难“侍候”啊!
这不是孔子在贬低妇女,而是讲明一个实际:女人的心思猜不透,同“小人”的心思难捉摸是一样的啊!孔子在这里多半带着一种调侃的口味。
一部《论语》并非都是正襟危坐之词,孔老夫子偶尔也会开个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