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1)

简介:李文华,傈僳族,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文化人,原德昌县傈僳族学会会长。他长期致力于傈僳文化的收集整理,为德昌傈僳文化的抢救发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积极与外地傈僳族进行文化交流,介绍当地民族文化,展示凉山建设成就,宣传德昌傈僳族地区扶贫成果;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和睦稳定的德昌傈僳族地区有他的付出。

下面是他的自述:


德昌县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一个傈僳族放羊娃的成长经历

1986年,李文华与妻子熊国秀一起采录、整理德昌傈僳族民间文学。 夏承政摄

还听老人讲故事,有一个老人曾经讲过:

如果明天天阴,有云天冷,

你们去对着太阳大声喊:

白云哎,走开,走开,

大风哎,别吹,别吹,

太阳哎,出来,出来。

阿巴阿牙打山牛咯,

打山牛咯。

打回山牛来,

耳朵拿给你吃,

尾巴拿给你耍,

拿给你耍尾巴。

大风就会停白云就会跑开,

太阳就会出来了。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2)

1990年录制凉山四集风情片时的留影。左一 李文华供图

老人们还教我们唱按耗子歌,打鸟歌,还教我们长大出门猎取雀鸟的分配规则。

那时我们白天邀约三五个伙伴经常到屋外找狗屎蜂、牛角蜂移回房前屋后养殖,找小鸟窝逮回幼鸟喂养,这就是我们傈僳儿童幼年时的乐趣。稍长大点了,便早晚出门和同伴一道上山学猴子爬树,按雀鸟。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3)

2010年,他出钱出力组织拍摄《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

记得有一次我猎取了一个大耗子,分了半边给比我大五岁的同伴,同伴不好意思地接过半边耗子,带回家去。

那时白天还跟着妈妈放羊挖药找马蜂窝。

我的名字的来历

时间到了1963年夏天,南山乡党委书记罗正清带着魏老师来我们村寨招收学生,妈妈牵着我的手去报名。魏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给老师讲:我叫纳奔。我还告诉老师,村子里有个男孩叫三奔,有个女孩叫妮奔。魏老师听了有点奇怪,听不懂。老师问我爸姓什么,我妈说姓李,魏老师给我妈讲给你的纳奔改个名子叫李文华。原来我们傈傈族小孩只喊么儿,么女,老大,老二,等长大结婚后再取新婚名。从老师给我取名的那一天起,这个名字伴随了我一生。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4)

夫妻二人收藏的传统服饰

当时南山地主李树发家在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设在地主家的正堂屋。在那里读了几年书,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停课闹革命的影响,读了几年书后我回家当上了记分员,整天的活儿是放羊找马峰挖草药。

走上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道路

1970年德昌县在各乡抽调青年男女修建老碾至永郎的联合堰,我因此参加了这个劳动。白天大家齐心协力挖渠,夜晚大家便开展集体文艺活动。当时的我们学习大寨赶大寨,真是快乐无比。

不久,接到乡政府通知,调我去西昌地区干宣队,到煌尤区参加整社建社运动,改建人民公社。那时的我天天和彝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今天能听懂一些彝语,也应感恩于那些支持我工作的彝族同胞。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5)

整理服饰

1972年7月我被招到供销社工作,1974年有幸被县委组织部选送到西昌地区民干部学校学习汉语文知识, 结业后回到供销社配合六所南山两乡副业大队长发展生产销售林果产品和中药材。

那时的我过得忙忙碌碌,但是,长期和农民群众在一起的日子还是过得充实又快乐的。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6)

夫妻二人同心致力于民族文化。妻子曾到云南学傈僳文,后把傈僳文带入四川。

1984年妻子被派往云南学习傈僳文,学成归来在全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结朿。这时候我俩用傈汉双语投稿于云南各地傈僳文报刊,交流两地间的经济文化生活,再订阅傈傈文报刊, 送到脱盲群众手中,让我们的同胞们了解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囯傈僳同胞的经济文化生活。

这时候收到了县文化馆夏承政老师的信函,信中说全国将进行民间文学普查,我俩是否愿意为德昌县民族文化作贡献。当时受到夏老师的耐心帮助和指导,并送录音机给我们,录下老艺人讲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147篇(首)。通过傈僳文记录再用汉语对照翻译,提供给县民间文学办公室夏老师修改整理出书。抢救到了我儿时听老人讲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在此基础上我成为凉山电视台、德昌电视台录制《凉山傈僳族四集风情片》的民俗顾问,1991年出片后获得了文化部嘉奖。后觉得自己对民间文学挖掘还不够而继续努力。前几年我俩出部份资金策划、与县旅斿局联合,夏承政老师编辑出版发行了光碟片《火草麻布衣裙》、《与蜂共舞》,用傈汉双语出版发行的同时,也送往泰国、缅甸傈僳族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退休后依然投身民族文化

过去的放羊娃,受到党和政府的培养和栽培,如今我们夫妻俩都已退休,为了过着平平淡的生活。为方便与各族各界文化人士与德昌傈僳族群众的文化交流,在县城开了一个小小的民族用品商店。我一直与民族团结为导向和各民族和睦相处。

我还学习使用电脑,使用微信与国内外傈傈族同胞的交流,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德昌傈傈族与海内外傈僳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同时,我还积极与外地傈僳族进行文化交流,介绍当地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展示凉山建设成就,宣传德昌傈僳族地区扶贫成果。我也感叹,我们祖先迁来德昌几百年,以前兵荒马乱,非常封闭,现在社会好了,国泰民安,我们才有机会与各地的族人联系。

四川凉山彝族悬崖村真实生活(四川凉山德昌傈僳族文化人李文华自述)(7)

整理火草麻布

我这一生热爱于傈傈族文化,因此结识了云南傈僳族老前辈祝发清、木玉璋、蔡洪英、胡应舒、木顺江、朱发德等,是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继续前行。

我们徳昌傈僳族文化后继无人,这是我们夫妻俩与夏老先生一直担心着的一件事。由于女儿受到我们的影响,也开始对傈僳族文化有所爱好,试着撰写傈僳族风情文章、拍摄傈僳风情图片,经常在圈内发送傈僳族文化。我们常常鼓励她,盼她做得一天比一天好,这样我俩就满足了,也对得起德昌傈僳族同胞了。同时看到族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喜欢本民族文化,我也更放心了。

李文华2018年4月于德昌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宋明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