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司马懿曹操为何不称帝(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何不称帝)(1)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汉失其鹿,群雄逐之。逐鹿的结果是近一百年的混乱与分裂,其间崛起了多个手握绝对权力、足以问鼎皇权的人物,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有的许多人并没有直接称帝,比如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

曹操30多岁起兵,征战了30多年,把对手一个个消灭,50多岁就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孙权也多次表示臣服。孙权杀关羽、吞并荆州后,立即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封信,向曹操称臣,认为这是上天的意思(上书称臣于操,称说天命)。

曹操把孙权的信给大家看了说:“这小子是想让我坐到火炉上烤呀(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但是侍中陈群、尚书桓阶等许多人都认为:“汉祚已终,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殿下功德巍巍,天下瞩望,所以孙权都自愿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应该正大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呀?”

夏侯惇等人也说:“天下人都知道汉室寿命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的,即是天下的主人(即民主也)。殿下从戎三十多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归,应天顺民,不要再犹豫了!”

但是姬昌设法重获自由,之后励精图志,发展自己的力量,为讨伐商纣王做准备。后来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遗志,也就是周武王,最后完成了父亲周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南中之战又为诸葛亮树立起极高的个人威望,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后,蜀汉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给诸葛亮写了封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是皇帝专享的九种特权,主要有车马用具、仪式仪帐等,加九锡就是把皇帝的这几种特权赐给臣子。通常的看法是,加九锡就是篡位夺权的开始。

李严此议来得很突兀,同为托孤大臣,他理应协助诸葛亮治理好国家,现在却让诸葛亮去做容易引起外界猜测和不安的事,不知道他是怎样的动机。

也许是诸葛亮主政以来,李严认为自己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实权与托孤重臣的名分不符,加上此次又从永安移防到江州,多少有些不满,才故意有此一举。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李严看到诸葛亮主政后,外交、内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南征,更让诸葛亮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此情况下,为表示和诸葛亮并无二心所以才有此举,尽管知道诸葛亮肯定不会接受,但还是主动提了出来。

不管是是哪一种情况,诸葛亮接到李严来信后还是有点生气,给李严回信道:“我和你相处的时间也不算短,可你为什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你劝我不必拘泥礼数,因此我不能沉默了,我本是东方一个普遍人(东方下士),被先帝误用,地位已经很高了,而且赏赐给我的钱财上亿。现在讨伐曹魏还没有成功,你却不明白我的志向,把我比作齐桓公、晋文公,这实在不对。如果能灭掉曹魏、斩杀曹睿,让陛下还归故都,我与诸位一齐升迁,即使十命都可以接受,何况九锡呢?”

诸葛亮拒绝加九锡,不是自认为实力不够,也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发自内心的,这可以用他后半生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还有司马懿,一生事曹氏三代,多次立下大功,晚年与曹爽同僚,在“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情况下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当时曹氏在朝野间已逐渐失去人心,以司马懿的实力和影响即使当即称帝亦无不可,但司马懿也没有那么做。

司马懿接受了曹魏丞相的职务,魏帝又提出给他加九锡,司马懿“固让九锡”。

曹操的儿子曹丕、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后还是登上了帝位,完成了皇权禅代,但对曹操、司马懿以及诸葛亮来说,他们生前绝无称帝的想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实行的是在儒教基础上的“以礼治国”,政治上强调正统和忠,伦理上强调孝与仁,忠、孝、礼、义这些观念经过反复不断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脑。汉末皇权跌宕,天子几次遭遇不测,但朝廷始终存在,所谓“大而不倒”,与这种深厚的思想基础不无关系。

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不称帝,内外部形势判断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出于他们的内心,这三个人都受过汉代的儒学教育,深得其影响。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为何不称帝(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何不称帝)(2)

曹操上过太学,举过孝廉,对经学也有较深的研究,因为通《尚书》被征为议郎,有很深的儒学教育背景;诸葛亮出身于汉代名门,“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司马懿更是“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与他们相比,刘备、孙权的情况略有不同。

刘备也上过卢植的私学,接受过经学教育,但他的生活状况和早年经历大体在社会的中下层,黄巾起义前也未担任过进行的官职,在感情上对朝廷要淡得多。

即便如此,刘备对称帝也持保守态度。曹丕称帝后蜀汉一下子面临“该打什么旗帜”的现实问题,群下数百人上表劝刘备称帝,但刘备断然拒绝,后来诸葛亮阐明,只有把汉室的大旗在益州重新打起来才能解决当前的政治危机,刘备才勉强接受,但不是称帝,而是“继皇帝位”。

诸葛亮司马懿曹操为何不称帝(诸葛亮和司马懿为何不称帝)(3)

孙权更不一样,他算是“富二代”,十几岁就加入到哥哥领导的征战中,在尊正统还是尊实力方面更相信后者。

刘备死后孙权的手下也纷纷劝他称帝,孙权没有答应,理由是汉室湮没,不能前去相救,又怎能忍心与之相争呢(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

孙吴的群臣没有放弃,弄出许多所谓天命符瑞,再次劝孙权,孙权仍然没有答应,不过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过去因为刘备称雄于西边,所以我命陆逊率兵防备他。而北边的曹魏有可能帮助我,我担心其挟天子以令天下,如果不接受封拜,就会促使他们对我下手,到时候西边、北边的敌人一齐来,两处受敌,所以我努力克制,接受封王。我俯首称臣的本意,诸君可能还不理解,所以今天向你们来解释解释(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

同样是拒绝,孙权的想法与上一代人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