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如果说人可以穿越回古代,那么唐朝一定是最让人向往的朝代,在历史长河中有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唐朝无疑是最辉煌,最耀眼的。
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开始,唐朝便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到后来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唐朝的发展。
虽说之后有女帝武则天夺权,但江山依然是海晏河清,等唐玄宗李隆基上位,唐朝迎来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开元盛世。
(大唐夜宴)
近百年的时间,唐朝走上了巅峰,成了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可这样的辉煌盛世,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所打破。
这场历经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让昔日繁华富饶、四海升平的唐朝,变成了狼烟四起,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此次叛乱更是空前的社会浩劫。
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最后又是怎么被平定的呢?
一、安禄山谋反,敲响唐朝的盛世丧钟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神龙政变,搞定了武则天,甚至是弄死了伟后跟安乐公主,不仅如此,最后还逼得太平公主自缢。
之后更是开创了大唐最巅峰的开元盛世,这样一个能与秦皇、汉武相比肩的千古一帝,那他怎么就被安禄山给整得晚年不保呢?
其实大唐的衰败早已在歌舞升平,四海来朝的盛世之中埋下了伏笔,在李隆基继位后,唐朝的确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高度。
(皇帝出行)
此时的唐朝,除去经济发达,人口快速增长之外,国家的疆域还空前辽阔,可随着领土越大,中央对地方管理就越难。
因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府兵制遭到破坏,募兵制成了唐朝管理地方的主要政权,在开元十年,李隆基设置了十个兵镇,共九个节度使。
这些节度使既掌管当地的兵权,还一并掌控当地的政务,结果这样一来,兵镇的百姓只知节度使,不知天朝皇帝。
安禄山正是出身于这样一个节度使,在他憨厚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可抵挡的野心,为此安禄山处心积虑地拜杨玉环为“干妈”,同时又认李隆基为“干爹”。
(安禄山跳舞图像)
他没事的时候,就为李隆基与杨玉环彩衣娱亲一番,以此降低了两人的戒心,成功让自己当上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一下子安禄山就掌管了十分之三的兵镇。
所以当李隆基突然接到安禄山起兵造反的军报时,他是不相信的,毕竟自己给了对方三镇节度使的身份,这种信任可不多见,为此李隆基斥责来人捕风捉影,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
但很快,他就另一份军报狠狠打脸了,因为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也送来了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消息,这下李隆基终于肯相信自己的好大儿谋反了。
可这时,安禄山已经占领河北,毫无思想准备的他,只能急忙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作战对策,好在商议之后,李隆基便调集了高仙芝、封常清,以及哥舒翰等悍将抵挡叛军。
(大唐名将高仙芝)
此举自然是一步好棋,因为当时的唐朝,其精锐主力大多在防守边疆,正所谓远水解不近渴,高仙芝等将领只能就近招募人手。
但毕竟是临时招募的兵马,哪能跟势如破竹的叛军相比,况且朝中又有杨国忠这样的奸臣当道,这小人无能,用人全凭个人喜好,更没有什么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
在这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的大军,攻破了洛阳,封常清与高仙芝只能退守潼关。
二、主昏臣奸自断臂膀,导致长安沦陷唐朝的潼关是一座雄关,易守难攻,安禄山要想突破可不容易,封、高两位大将的战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从作战的角度上来看,此举可以先阻挡敌人于潼关之外。
(与图文无关)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长安之安全,又能等待援军聚集实力,再趁机打回洛阳,可谁知年老昏庸的李隆基,却要在此时做起了妖,他听信宦官边令城的污蔑之词,将封、高二人冤杀。
大唐就这样无端损失了两员猛将,而另一边的安禄山得知消息,却是大喜过望,他嘲笑唐玄宗真是自毁长城,于是他再次集结大军向潼关发起猛烈的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只好启用尚在病中的哥舒翰,让他上前线镇守潼关,来到前线的哥舒翰,沿用了封、高二人留下的抗敌计谋,他派人加固城防,并且死守潼关。
恰好当时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接连取得胜利,史思明战的部队只能一路溃逃,现在只要李、郭两员大将带着兵马乘胜追击,斩断范阳和安禄山之间的联络,那么叛军的后勤就无法保障。
(安禄山的画像)
除此之外,张巡也率领重兵,抵挡住安禄山南下江淮的通道,此时的安禄山见自己久攻潼关不下,内心已经是十分的焦急,甚至产生了不该起兵造反的念头。
正当他焦虑不已的时候,李隆基又出昏招,他听信谗言下令哥舒翰出关作战,这一仗,不仅将潼关与大唐名将葬送,还把长安城给折了进去。
潼关失守,安禄山的大军长驱直入攻进长安,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在叛军的烧杀掳掠,以及无恶不作之下,变成了哀嚎遍地的人间炼狱。
而得到潼关失守的李隆基,却早已带着一众皇子皇孙,妃嫔宫女,还有亲近大臣逃往川蜀,堂堂一国之君,竟被叛军逼得只能弃都城而去,真是让人可怜可恨。
(杨玉环画像)
唐玄宗率领一众亲信与手下,从长安一路逃到马嵬坡,正是这个名不禁传的小地方,发生了后世那件唏嘘不已的马嵬兵变。
原来出逃路上,李隆基的一众手下兵将,都认为是妖妃杨玉环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若不是凭借裙带关系,奸臣杨国忠岂能当上一国宰相祸乱朝纲。
一时之间,马嵬坡的众将士心生愤恨,之后更是趁机将杨国忠活活打死,并且还把他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可就算是这样,一众将士仍然觉得不够解气。
于是,担任禁军龙武大将军职务的陈玄礼,带着一帮人跪在李隆基的面前,请求他处死杨贵妃,面对众属下的相逼,李隆基只能忍着心痛,让身边近侍高力士,将心爱之人杨玉环缢死在了马嵬驿的佛堂前。
(与图文无关)
三、太子李亨即位,并组织人手收复江山当杨玉环魂断马嵬驿后,早已被叛军吓破胆的李隆基,仍然选择继续向四川逃去,可他的儿子李亨,以及两位皇孙李倓与李俶,却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一路向北来到灵武。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于灵武继位,改年号至德,史称唐肃宗,而逃亡在外的李隆基,则被他奉为太上皇,此后唐肃宗便带领大唐将士抗击叛军,收复河山。
与此同时,安史之乱也进了最高峰,李亨任命大将军郭子仪为兵部尚书,让他率军讨伐安禄山,又启用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宰相,郭、李二人兵分两路,进军河北。
两位有勇有谋的将领,于常山会师,之后两路大军前后夹击,击败史思明率领的一众叛军,成功收复河北一带。
(两军交战)
大唐军队士气十足之时,而另一头的叛军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原来安禄山自从起兵开始,他的眼睛便逐渐看不清东西,等攻陷长安时,安禄山的眼疾越发严重,同时他的性情也变得格外暴躁,对身边的内侍不是打就是杀。
而其中,李猪儿身为安禄山的贴身侍从,遭到对方的毒打最为厉害,俗话说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公元757年初,李猪儿伙同安禄山的亲儿安庆绪,以及另一位内侍严庄,三人利用身份之便,进入安禄山的房间,将其一刀捅死。
为了不让消息泄露出去,三人在房间里的床下挖了一个坑,然后把已经身亡的安禄山,用毡子裹着草草掩埋。
(与图文无关)
发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落得个如此下场,而安庆绪则在父亲死后,就继承大位。
只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统领军队的能力,也没有不凡的军事天赋,在面对大唐军队的反攻时,安庆绪接连败退,最后从洛阳溃败至邺城。
之后没过多久,溃败的安庆绪,就死于双重叛变的史思明手中,到了公元七六一年的3月,史思明一派的叛军内部再起内讧,史朝义为了夺权,将父亲史思明杀害。
叛军两大核心人物接连死亡,其更是内部离心离德,反观唐军这边,却齐心协力,面对势如破竹的反攻之势,叛军屡屡战败。
(与图文无关)
随着唐军逐渐收复洛阳与长安地区,叛军史朝义自知无路可走,最终在逃亡路上自我了断,这时历经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以大唐获胜而告终。
四、结束叛乱,可大唐却再难重现盛世之景大唐作为古代最强盛的国家,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可安史之乱的爆发,却让四海升平的大唐一去不复返,使整个国家走向衰败。
叛乱中,被沦陷的长安城更是从千年古都,变成人间地狱,因为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在攻陷长安之后,并没有约束部下。
反而放纵手底下的士兵,这让来自北方的胡人士兵,如同恶狼进入了羊群,他们肆意抢夺城中的一切,以及搜刮百姓家中的金银细软。
(被攻陷的长安)
叛军每每闯到一户百姓家中时,只要是能带走的,都抢了去,到了最后连桌椅都没有留下,而实在拿不走的,他们就砸烂、摔碎,或者直接放一把火烧掉。
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在叛军眼中就是一座金山,城中的百姓,也早已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他们眼中的猎物,一时间,长安成了狩猎场,无数百姓遭到叛军的虐杀。
城中从最开始的哭天喊地,到后来一片静寂,曾经繁华的长安街道,如今堆满了百姓的尸体,整个长安城经过叛军的劫掠,其人口由原来的200万,减到不剩一千多人。
最后安史之乱虽然被平息,但大唐并没有走向中兴,因为战乱带来的影响,让整个国家元气大伤,据后世资料记载,开元盛世的大唐,其人口高达五千多万,户数也达到一千多万。
(大唐百姓被残杀)
然而经过战争之后,人口锐减3000多万人,总人口不足1700万人。大唐竟出现了人烟断绝的景象,由此可见战争给国家带来怎样的打击,除此之外,有了安禄山的前车之鉴,大唐对手握军权的地方管理人愈发猜忌。
同时,战乱之后的大唐,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劳动力严重的不足,但统治阶级反而是加深对老百姓的剥削,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增长赋税。
这样一来便导致底层的劳苦百姓,越来越难维持生计,特别是在淮南、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大唐统治者对当地老百姓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压的穷苦人民喘不过来气。
最终大唐又爆发起内乱,为了镇压南方百姓发动的起义大军,统治者让戍边的将士回内地平叛,结果可想而知,边境防守空虚,外族见机趁火打劫,他们入侵大唐,肆意掠夺边境,造成大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叛乱平息之后的大唐景象)
因为陇右、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被西边的吐蕃趁机侵占,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此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唐是名存实亡。
参考资料:吴涛.唐"安史之乱"至五代时期的洛阳[OL].1988
岑仲勉.隋唐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