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加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布尔加科夫生活在了一个)(1)

作为公认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无可争议的经典作家,同时也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以及俄罗斯“白银时代”重要作家,布尔加科夫最活跃的创作年代,却是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那一段时期。可想而知,最初作品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意在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的布尔加科夫,与那个时代可谓是格格不入,甚至到1929年时,他的任何作品已无法通过审查。大概在其时,“生存还是毁灭”,这句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也如影随形般困扰着布尔加科夫。

穷困潦倒之际,经斯大林的同意,布尔加科夫成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这个职位能够给作家带来多少收入倒还在其次,但更重要的是,布尔加科夫在确保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倒是就此放下了所有的担心或者顾虑,而能够一心一意创作自己一心想要创作的作品。到1939年,作家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历时12年才“出炉”的巨著《大师和玛格丽特》。而这部作品也终于耗尽了他的全部精气神——1940年作家便与世长辞。再往后26年,一代人的时间,《大师和玛格丽特》才得以面世。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到底有多经典?经历12年才打造成功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可谓是想象奇诡、包罗万象。主角匪夷所思——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居然来到了莫斯科考察人心变化;情节更是古——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而在这样一种魔幻主义的氛围里,品质恶劣的文联主席、贪污受贿的房管主任、贪图钱财的小市民都“来”到了人生舞台之上!就在他们的表演中,布尔加科夫的全部隐忍不发终于尽情得以发泄。

如果单纯地把《大师和玛格丽特》看成是魔幻主义作品,那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透过现象感知本质,才能够真正触摸到布尔加科夫骨子里的那些个现实主义。他看到了更多,但在那时不能说;但他又非常想说,所以只好借助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出版的作品,委曲求全,潜心写作。“洛阳亲友如相问,一颗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可以在把自己的一片心迹以示辛渐、以示他的亲友;但布尔加科夫在当时却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要等待机会。真正不朽的作品,也就因此得以诞生。

生死、宽恕、宗教、爱情、责任……《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似乎承载了太多想要说的元素,但偏偏每一个元素都得到了自己应该存在的价值和应该有的位置。但作者更大的用意在于,不希望人们单纯地解释作品中的这些人、这些事,而是要看成是一个整体:耶稣的时代和柏辽兹的时代虽然在时空上相隔甚远,其实却一点儿都不算远。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米·阿·布尔加科夫仿佛是生活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可想而知,假如不是那样的人生际遇,布尔加科夫或许还可以成为一名春风得意的“御用”作家,却绝对很难成为被后人推崇的布尔加科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