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汉字。在语言理论中,汉字并不是语言的三要素,而是辅助工具,但它却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进一步说,如果纵向联系其他文化文明,中华文化以字为载体的书法又是一门艺术,这是世界文化独有的;联合国五种常用文本,汉语文本最薄,更显汉字的优势;汉字的表意性,可以使我们引发丰富的联想想象,由字形推字义便于理解文本内涵,与表音文字形成鲜明对比。有调查显示,美国华裔为什么聪明?就是因为得益于汉字。

就普通教育而言,汉字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人们不是都能意识到,有时意识到了,但也无从入手。语文李老师,多年在北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除作文之外,他对汉字研究颇有造诣,尤其是在汉字中挖掘历史文化意义,挖掘思想哲学意义,挖掘文学美学意义,特别是在人们不注意的汉字中寻找最简单的解释方法,让同学们恍然大悟,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强化对汉字学习的重视。

汉字光的趣味教学(与李大光老师关于汉字的访谈)(1)

李老师还注意在汉字中挖掘作文材料和命题。由于笔者不久前读到了李老师的一篇有关用汉字为材料写成的文章,今天特意访谈李老师。

笔者:李老师,我读过您前几年写的一篇文章,印象深刻,那篇文章是关于汉字的,叫《汉字的诱惑》。它本是北京东城区的一篇围绕高考的半命题作文《——的诱惑》,但您写的不是按照规范的八百字的要求写的,而是两千多字,这是怎么回事?

李大光:噢,是这样。我当时在思考这篇文章时,就在想:字,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第一理念。为什么?一要识字,这是我们从幼儿园就要做起的事情;二要写字,几乎天天写反复写,牢记了还不要写错;三要读字,所谓读字意思是读书、读任何文章不是在读字嘛;四要思考字,意思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就是在通过读文字这个语言的载体来实现的吗?思考的过程离不开字;五是再写字,意思是说,我们写文章的过程,其实不就是最终落到字上嘛,作文写错字一般错三个扣一分。所以,字是贯穿语文、文学全过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学语文、文学的第一个理念。那么按照一般的标准字数要求是八百字,但是我要按这个字数要求,就表述不清楚,所以写的就长了,我告诉同学参考着用,断章取义用都可以,但文章还是按照一般议论文的模式写成的,因此,兼顾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笔者:您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还讲了鲁迅和好友许寿裳的小故事,《文字蒙求》真的这么神奇吗?

李大光:三十多年前,我在书店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像画似的字,这本书一直伴着我,没事就翻翻。这本书就两千多字,但是仔细深入阅读会发现,那是告诉你字源。也就是说在我们甚至是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文字的困惑,这本书里有的就有解,比如“而”、“尹”、“丽”、“秉”等常见字。

重要的是,王筠先生的学风态度非常好,就是知道的就是知道,能解的就是能解,存疑的就是存疑。比如“我”字,先生解读一番后,存疑说:似与“我”义不谐,即,好像原字与各种解释不符,我也不知道了。这种求实的态度非常好。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认真沉下去,不容易读懂。它留给我们的是思考和启发,读《文字蒙求》的最重要意义,我觉得在这里。

笔者:那么,您是怎样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的呢?

李大光:语文学习海阔天空,就在积累,没有捷径。因为数学、物理、化学还有公式,语文的公式在哪?教你写一篇文章,也有理论,就是写法,姑且就叫它公式吧,但这个公式好像看得见但又摸不着。所以就要积累。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们读《文字蒙求》,浸润、浸染、熏陶。然后举一些字,给学生讲,让学生找到起码的路径。尤其是多琢磨一些常见字,就会发现我们的汉字原来博大精深,就可以上升到文化意义的层面了。

北京西城区出过两个题《——的力量》(2020年诊断性测试卷)和《说强基》(2020期末)。前者可以是方法的力量,我们讲汉字,不就是在讲解字的方法嘛;同样,我们说汉字的力量,不也完全可以嘛!《说强基》那篇文章原材料里就有“古文字学”这样的字样,不就告诉你,我们的《汉字的诱惑》,移植一下就完全可以用嘛!我就把这篇文章与《说强基》对接,同学们说,真的可以用哎。还是我们说的,逻辑通就百通,这也是方法甚至是套路,但是没有充分的认知,就是放在那,你也不会用。

最近发生一件事。我带的一个对外经贸附中的学生,微写作的一个题是选两个字,体现汉字之美,写一篇150字的短文。但学生写的平淡。我就对同学说,你看我写的《汉字的诱惑》了吧?为什么不学会用呢!因为随便拿出那篇文章的两个字,进行简要分析,比如“典”、“爨”或“臼”,都会得高分嘛。关键就是没想到,根子还是认知的问题。

笔者:是的,认知问题相当重要,经典的文章内涵一定要反复吃透。那么,我们说一说《汉字的诱惑》这篇文章?

李大光:好的。我们一面引文,一面讨论。这篇文章是这样切入的(以下是原文文本):

对语文的学习,过去总是很无奈,因为对汉字总是死记硬背,索然无味。自从老师讲了一位名人轶事且让我们买了一本书之后,对语文的兴趣大增,深入研读,原来汉字的诱惑力如此之大,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来老师讲了鲁迅的一个故事。鲁迅有一位好朋友叫许寿裳,许公之子许世英欲考北大,向鲁迅请教看什么书目,鲁迅开了个单子,其中有一本是清朝人王筠的《文字蒙求》。语文老师推荐给我们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真正体会了汉字的诱惑。

以上是一般文章的一般章法,是铺垫和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讨论问题(以下是原文文本):

一是仅看一些简体字或许就能读懂一些字最原始的意义。比如“而”字,此字下边有四个竪道,原来古人多蓄胡须,认为那是一种美,两鬓胡须就很长,这就是“而”两边竪道的含义,而中间的两道就是两撇胡子的意思。或曰:下颏不也有一道胡子吗,应当五个竪道啊!原来四道就是象征性表示一下,下颏那道就省掉了,简洁象征性是一个造字原则嘛。

再举一个“尹”字,原来它的构成由一只手,即“彐”(此偏旁中间的横道应出来一块,但电脑和辞海中都无此偏旁,而实践中如“尹”“秉”又都如此,可见书也有局限性)加一“丿”,什么意思那?原来此字的本意是掌握权柄的高官之意。即一个人手里握着一个“丿”,这一撇,象征着权柄。为什么这麽说那?《史记。屈原列传》里就有“令尹子兰”的字样,子兰是楚怀王的儿子,“令尹”之职应该是仅次于国王相当于现在总理级的人物,屈原为“左司徒”,相当于副总理级的人物(可见职务不低)。再如韩愈当过 权京兆“尹”,即唐朝首都长安代理市长,包公当过开封府“尹”,就是宋朝首都东京汴梁市市长。

引申一下,“司令”“命令”,最简单的解释是,最高的长官才叫“司令”,因为“司令”(动宾关系)才有权发布“命令”(“命”为一人一口手中握着一个“节”,它也是权柄之意)。拉丁文“法西斯”出自古罗马就是拿着一个棒子象征权柄之意,和汉字的“尹”本质是一样的。仅从“而”“尹”两个字的分析,不说明汉字的诱惑力吗!

笔者:嗯,真的挺有意思,很多这里举的常见字像“命令”,我们还真没注意过,经您这一解,真有点顿开茅塞的感觉,这里还渗透着历史文化知识,比如“京兆尹”,过去,我们真的不懂。

李大光:有意思吧,往往我们不注意的东西,恰恰都富有深意,接下来再看第二个方面(以下是原文部分):

二是进一步分析汉字得到的启发。以书册之“册”为例。在没有纸张之前,有时人们在布帛丝绸上写字,所以才有“经”字,但布帛丝绸顶钱用非常昂贵,一般人不用也用不起,于是因地制宜用竹简。“册”字严格说来中间还有一横道儿,下边的“冂”旁应当是封口的,即中间两道儿是牛皮绳,下边封口是象征长方形竹简。

还是简练原则嘛。那牛皮绳是“韦”(“韦”之本义熟牛皮之意),用牛皮绳串起来的就是“编”,经常翻书册,绳子断了,就有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讲的夫子读书勤奋,以致“韦编三绝”的成语了。又者,在竹简上写字,有时会写错,就需要用刀把错字刮掉,就有了“删”字。

再者,同样为书册,天天用手拿着翻看,要么因为文章好,要么因为有工具书——诸如字典词典的作用,就有了“典”字,此字下边的“一横两点”是两只手的意思,如同“兵”字上边是一个“斤”字,是“斧头”,即士兵用的兵器(“将”就不一样了“丬”偏旁是“爿”原形,就是“戟”的形状,可见兵与將拿的武器是不一样的,就如同现在士兵拿的是长枪,长官拿的是短枪一样),下边的一横两点是两只手的意思。

天天翻看的书,不是“经”就是“典”,所以“经典经典”。而这“典”也是以“册”为基础的,“典”上边的偏旁不就是“册”的变体吗!你看,汉字有诱惑力没!

笔者: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像“册”和“典”,我们从来就没注意过,经您这么解释,真的是太贴切了,我真有点兴趣也研究研究古文字了。

李大光:就是嘛,都是我们不经意的渗透,分析才有兴趣,学起来才不枯燥,否则愁眉苦脸,越学越难,也越没兴趣了。看第三部分内容(以下是原文文本):

三是深究就有文化意义等等。先举“臼”字。原来古人吃米吃面是在一块大石头上先抠一个凹形槽,把带皮的粮食放进去,然后用一根凸出的圆木棍用力反复砸,然后用“箕”,就是最原始的我们现在还常用的“其”(此两字是古今字,“其”为古字,就是现在人们还用的“簸箕”)去簸皮儿。

如再加工成面,就要用“箩”去“筛”,细的是面,落到笸箩里了,可用,粗的在箩里需要再用力砸,这就是“筛选”嘛。这就是现在说的“舂米”。鲁迅在《啊Q正传》说主人公“砍柴便砍柴,舂米便舂米”就是“臼”的引申。

《史记.赵世家》里就有一个救赵氏孤儿的义士叫“公孙杵臼”,就是明证,“臼”就是那石头槽,“杵”就是凸形木棍,一个古人用此为名,说明“杵”和“臼”在当时农耕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再举“爨”字。上边两边的偏旁(电脑打不出来)像是两只手,上边中间的“同”,是重覆用,与口食有关之意,类似现在的“锅”或“笼屉”,蒸煮食物的。大街上看到的杭州小笼包子不就是这样嘛,熟了后用两手把“笼屉”端下来。但食物不会自己熟的,此字的“冖”象征的是“锅灶”之意 ,两个“木”是柴草之意,“大”为“手”的意思,即用手添柴火,下边的“火”还用解吗!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都如此,你看她的文化意义大不大?经着么一解,汉字的诱惑力不是天大嘛!

笔者:嗯,民以食为天。这就是生活,生活的日常活动又升华到文化上,这文字又是用大自然中的比如石头做成的就是“臼”,相当于后来的碾子或磨,那“杵”就是工具,相当于拉碾子的驴、马一类,进一步升华说是现在的电力也行啊,不都是工具嘛。我读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那个“爨”字,但是没大懂;北京的门头沟区还有个叫“爨底下村”,但都没太注意。从您上述的分析,我们就觉得这些文字变得很亲切了,又距离我们很近了,而原来我们却觉得很陌生而又遥远,还很神秘。现在您这样一解,还非常简单。看来汉字的魅力、诱惑力真的很大。

李大光(以下引用原文):是的,这只是通过几个点滴的字解读汉字的诱惑。我们要学好汉语,学好国学,弘扬中华文化,从研读汉字入手是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汉字有无限诱惑力。

笔者:您的这篇文章是以汉字为材料写成的作文,请问李老师,还有单字作文吗?关于这方面,您有什么提示同学们的?

李大光:有,首先这要受北京高考作文的启发,大约2005年吧,北京高考作文《说“安”》,就是单字作文。由看字,由字形推字义,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深入挖掘一个字的含义,然后升华,比如想到安居,想到母亲,想到霍去病,想到辛幼安,想到家乡,想到祖国等等,文章的全部内涵不就都出来了嘛!我都有写成的原文,这里就略去了。

这几年,也写了几篇独字的作文,比如《汲》和《囿》、《淬》等,比如《淬》文,就符合五四运动、建国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方面的命题。有个电视剧叫《淬火成钢》但我写的这篇文章早于这部电视剧,也就是说,并不是受它的启发。

总之,汉字这个载体拥有多重意义,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挖掘的,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还要更加注意写好汉字,这相当重要。比如,学生电子版的作文我是不给批的,抄一遍给我,我才给批,因为到了真正的考试,哪有让你打字的?!

汉字的联想意义无限丰富,它的字形长相可以看作是物象,它的联想想象意义的升华,意蕴丰富,就是意象,是作文挖掘的无限宝藏,同学们一定要从现在起重视起来。

笔者:是的,谢谢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