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新华网评当代林场愚公)(1)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游玩(7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鹿呦鸣

古有愚公移山,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可往返一次。今有塞罕坝人种树治沙,跨越半个世纪,历经三代,从无中生出奇迹,白手起家,变荒原为林场。塞罕坝人没有神兵天将相助,却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矢志不渝,终于将塞罕坝变成“美丽的高岭”。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塞罕坝人的泪水和脚步遍布其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一次次的失望,永远更多一次的希望。运来的幼苗不成活,塞罕坝人就自己育苗。雨凇大旱,塞罕坝人就含着泪咬着牙从头开始。种下的树苗是他们的孩子,林场刮过的风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三代塞罕坝人嚼碎了孤独寂寞,和着55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信念咽进肚里。终于,塞罕坝人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在种树治沙中按下经济发展的加速键,通过将育苗投入产业经营、发展旅游业,林场的收入多了起来,塞罕坝人的口袋也不再瘪了。发展与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塞罕坝人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生态文明建设课,帮我们算清开发和保护的大账。与其竭泽而渔,不如在和谐共生中创造更大的绿色收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代呼唤塞罕坝精神,呼唤像塞罕坝人一样的“当代愚公”,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应如满天繁星般在中国大地上跃动。

这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的林海无言而坚定地守护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端,它汹涌深绿的松涛,伴着“林场愚公”塞罕坝人代代相传的信仰和执着,涌向更远的远方。(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住建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