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字体中最早的还有甲骨文,因为它基本上是被人认定为产生最早的一种字体,本文就不再拿它来排队,而从篆书开始。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怎么识别(书法中篆书隶书)(1)

之所以要排出这个产生顺序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书法界有这样的争论:练习书法是不是必须从楷书开始练习!?

小学老师教我们学书法时,跟我们说,楷书是站着的人,行书是走起来的人,草书是跑起来的人,不会站,那里谈得到走和跑,于是大部分书法启蒙老师都会跟学生说,先从楷书打基础,楷书写好了,再写行书,然后再练草书,这些书体的产生顺序也是这样的,先站后走再跑,也就是说,顺序是这样的: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怎么识别(书法中篆书隶书)(2)

(隶书《曹全碑》局部)

其实,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老大了,比如,秦焚书坑儒之后,汉代则政策宽松,并且从民间收集各类传统文化的典籍,就是让老百姓献书,谁献奖励谁,收集这些文献典籍的存有形式就是隶书,现在的《诗》《书》《礼》《易》之类的经典,很多都借助于隶书保留了下来(当然,这些版本跟孔府旧宅墙壁中的版本有文字上的差异)。后来蔡邕正定六经文字用的四十六块石头上的字,也是用的隶书一体,隶书的功劳,相当大啊。

两汉的应用文字也主要是隶书(估计是写篆书太不方便了,虽然很正式,状饰性很强,很美,但写起来太慢了,也不易识。),这可以从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简帛上所写的书体都是隶书来证明。隶书其实是由篆书的圆转笔画逐渐演变为方折的笔画,在形体上又加以简省、合并,甚至改变,最终形成的较适合于日常应用的书体。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怎么识别(书法中篆书隶书)(3)

(敦煌《流沙坠简》)

隶书在西汉早期大量使用,在西汉中后期已相当成熟。后来在出土文物中多见的隶书简牍,都是用“八分书”来书写的,所谓的“八分书”其实就是装饰性强的隶书,但这种隶书并不利于日常应用,大多应用于官方文书、碑铭题记,日常应用的,并不是这种隶书,而是一种被称为俗体隶书的字体,比“八分书”的隶书不注重波磔,转折处也用圆笔,也有尖撇出现,甚至出现了钩笔,甚至有的笔画还有连带的意思,注意,这其实是行书的特征。

于是,大致到东汉中后期,行书出现,就是俗体隶书演变而成的。

到东汉末期,这种行书经过书法家们的整理,规矩,横画的收笔加重顿势,强化了尖撇和钩挑,笔画不再连带,这就是楷书。

这中间有个问题,草书呢?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怎么识别(书法中篆书隶书)(4)

(草书:怀素《自叙帖》)《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另外还有其他书籍说草书起源于秦末,但都没有证据。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有简化和边笔的,接近草书,再查看居延和敦煌汉简,武帝晚期只有草率的隶书,宣帝、元帝时期的木简已有草书化的字,成帝时已有成熟的草书,注意,敦煌简是有明确的纪年的,这些记载当然可信。由此结论出,草书的出现,大致略晚于“八分书”,因为草书中的波挑是吸收于八分书的。

但这并不是说草书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先要界定清楚,草书还有“章草”和“今草”之分,上面保存有隶书特征,字字独立的古典式草书,叫章草;而魏晋以后,那些连绵纵横,潇洒飘逸的草书,称为今草。但是汉人不说今草、章草,他们只说草书。也就是说,汉人说的草书,可能跟现在我们说的草书是有区别的。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怎么识别(书法中篆书隶书)(5)

(行书《兰亭序》)理清了这些,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点结论,这几类书体的产生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篆书-隶书-章草-行书-今草-楷书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今草的产生,与行、楷几乎是同一时期,但今草的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艺术性的书体,是书法家们生生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实用。

那为什么学书法要从楷书学起呢?这是一个问题,既然它晚于大部分书体,为啥要从楷书开始练呢,尊从书法起源,为啥不从篆书开始练呢?

关于这一点,我的观点是:从任意一种书体去练习书法都可以!只是楷书较工整,更易于辨识,更有利于检查书写进步程度。似乎我这个观点支持了那些从草书开始练习的“书法家”们,其实不是的,如果草书从今草开始练习,很容易写得潇洒连带,看上去气势不凡的文字,但因为没有在隶书或篆书或楷书上下过功夫,有可能无法体验或表现出“笔到锋到”,起转回锋等乐趣,字飘则飘矣,但却有可能浮在纸上,没有入木三分效果。

再由此想开去,书法练习,是个心手相应的过程,较高明的书法家,一定是具备较高学养的文化大家,而一心只从石头或某帖上去找书法妙趣的人,很可能是写出来的字,像则像矣,一身匠气。不过“匠”也好,很多文学大家,也不是以文学巨匠命名吗,其实也不错。

我仍然支持学书法者,从较安稳些的字体,比如楷书、隶书、篆书出发,而不是上来就练今草、行书,觉得先跑会了再学站着,是事倍功半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