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慈禧一言决定天下命运(从少年慈禧应答看其不同凡响之处)(1)

老伯大人的厚恩,不啻[chì]重生父母,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怜先父去世,身后萧条,老伯面前不必讳言,连棺殓等费,统是亲戚故旧凑集而成。老伯处本应禀报,实因曩时已叨盛惠,不敢再行惊动。此次奔丧至此,乃蒙尊价前来,猝颁厚赐,正在惊疑交集,乃复劳老伯大驾惠临敝舟。此情此德,永世不忘,先父有灵,亦衔感不置。老伯厚赐,真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家母刚拟壁谢,适蒙老伯驾到,正好交尊价奉还,侄女等守制在身,恕不登堂回叩。这是蔡东藩著《慈禧秘史》中记载的慈禧太后年幼时与其父旧友吴棠的一段对话。意思是老伯父大人的厚重恩情,不止是重生父母般那么重,我想报答,恐怕是神仙也做不到啊!可怜我的父亲去世了,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家里萧条零落,您老不是外人,也不怕您笑话,就连棺殓等葬送父亲的费用,都是亲戚朋友们给帮忙凑起来的。这事本应禀报给您,因为之前没少让您帮助,实在不好意思再打扰您了。这次奔丧走到这里,又蒙受您的差人前来送上厚厚的礼金,正感到又吃惊又不解的时候,又劳您亲自大驾光临到我们这破船上,亲自平吊。这恩情、这德行,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的父亲如果有在天有灵,也会永远心怀感恩之情。老伯重礼,如果不收吧,感觉不够尊重您,收下吧又觉得非常惭愧!我母亲已经写了答谢状,正好您大驾将临,顺便给您行了,侄女我等守孝在身,请原谅我等不能亲自到老伯府上登门致谢了。

据《慈禧秘史》记载,兰儿的父亲惠征曾为安徽候补道员,也是一个没有实际职权的候任官员,因为时运不济,等了好几年,也没有一个好的差使,既没有多少朝廷俸禄,更没有其他灰色收入,带着老婆孩子一家四五口,日子过得很紧巴。他有个比较好的朋友叫吴棠,经常来看看他,有时给他一些帮助,勉强过得去。在慈禧太后大约十三岁那年,惠征的好友吴棠去清江县做了县令,惠征却忧劳成疾,穷困潦倒,无钱就医,不久就病世了。这个时候,兰儿陪母亲和弟妹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够了她父亲棺殓安葬的费用,租了一只小船,把父亲的灵枢送回故里安葬,在途经清江县渡口时,船员停下船来,要上岸买些补给,以备途中生活需要,去了很久,迟迟不回来,他们母子有些心急,兰儿就到船头上眺望,这时,一个象是官差身份的人从远处走来,到了渡口,见到船家们,大声喊道:“谁是从安徽奔葬来的”,兰儿听到这一声喊,突然想起吴棠县令来,不禁张口问道:“你莫非是吴县令署中派来的?”那人一听,正是他们要找的人,就把吴县令让他交办的三百两礼金交给了兰儿,兰儿委婉客气了一番就收下了,然后给差人打了收到条。后来,差人回去交差时,一听自己送错了人,原来吴县令要送给的是他一个死在任上的安徽副将。差人正要被问责,吴县令看到收到条,认出是兰儿写的,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好友惠征竟会悄然离世,便不再责备差人,急忙奔赴渡口探望兰儿,并平吊旧友惠征。兰儿这段话就是吴棠到了她们船上后两人的对话。

兰儿这段话说得确实很好,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能说出这样面面俱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恳切,语气婉转,几乎无可挑剔。首先,面对过去经常帮助过、今遇大难又慷慨相助的恩人,尽管这次是有误会,但对恩人的感激之情是少不了要表达一番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任何一个恩人都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个感恩之意是不能不表达的,这一点兰儿没有遗漏。那么,怎么表达这个感恩之情,也有很大的学问,说大了有胡侃之嫌,说小了会让对方感到不当回事,或者不够当回事,而兰儿在这里说的恰到好处。她说的意思是您的恩情不亚于再生父母的恩情,这个恩情就是神仙也是没能力报答完的。这样说,一是说明吴棠的恩情在兰儿的心里,可谓恩重如山,一生一世也报答不完。这种报恩之心正好符合我们民族传统中的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那种美德。这样一说,使施恩者吴县令会感到很舒服,自然会有一种帮这个忙很值得的快意,会觉得这个孩子懂得感恩,并且感到这个孩子会用一生来感激自己。当然吴县令还是一个正人君子,不是为了图兰儿报恩而去帮助他们家。所以说,兰儿一开口说的这几句话就很恰当。接下来,兰儿用极其简短而诚恳的语言讲明了她家的基本情况和不堪的近况,这是又一层意思。她说:“可怜我的父亲去世,身后什么也没有留下,家徒四壁,十分贫困,在您面前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就实话实说吧,就连我父亲的棺殓都是亲戚朋友凑钱置办的。”这层意思也是一定需要交待的,不然,吴棠想不到老朋友家会这么穷!这么一说,吴棠知道了兰儿的境况,就自然会又增加了几分同情与怜悯,从而使施恩者与受恩者双方都会感到这个帮助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双方不会有任何的尴尬。特别是在误给兰儿的礼金问题上,更是感到给得好、给得对。然而,吴棠做为兰儿父亲的老朋友,却不知道兰儿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又这么贫穷,是谁的责任呢,是老朋友吴棠关注不够,还是兰儿家不说的原因呢?这时,兰儿是考虑到了这层意思,随着说:“按理说象我们两家这样的关系,这些事情本应该告诉您的,因为以前没少麻烦您,实在不好意思再给您添麻烦了。”这样说一是肯定了两家的关系;二是肯定了以前吴棠对他们的帮助;三是表达了自己不告诉吴棠的理由;四是也表现出了幼小的兰儿知礼节、懂进退的能力。说到这儿,兰儿在吴棠头脑中的形象更加成熟高大,也就更得到了吴棠的尊重。接着,才真正讲到了实质性的问题,就是那300两礼金的事情。这件事说不清、讲不透,总觉得刚才发生的事情有点盲目。为此,兰儿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吴棠作一个交代,让吴棠知道她已经收下了那份礼金。她说:“这次奔丧到这里,又蒙受您的差人前来送上厚厚的礼金,正感到又吃惊又不解的时候,又劳您亲自大驾光临到我们这破船上,亲自平吊。这恩情、这德行,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的父亲如果在天有灵,也会永远心怀感恩之心。”这一小段话最精彩的就是表达她内心的感受时说的“又吃惊又不解”,吃惊得是怎么吴县令会知道他们家正需要这样一笔钱呢?有惊喜的成份,不解的是吴县令怎么知道他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这一惊一疑,说明了事情存在着巧合,这个巧合又恰到好处,我们家正需要这笔钱,您又正好送来了这笔钱,您送的正是时候,我收得也还心安理得一些。并再一次表达了感恩之情。

书中记载,吴棠听了兰儿的这番话后,心里不由地在想,“好一个伶俐的女子!”吴棠正在默念着,兰儿接着说道:老伯重礼,如果不收吧,感觉不够尊重您,收下吧,又觉得非常惭愧!我母亲已经写了答谢状,正好您大驾光临,顺便给您行了,侄女我等守孝在身,请原谅我等不能亲自到老伯府上登门致谢了。说到此处,兰儿转身欲去取那300两礼金。书中注明,兰儿明知吴棠将错就错,故做这一动作。吴棠忙举手拦住说:“你莫非嫌我的礼金少了,所以有心退回?”兰儿赶忙回应称:“这怎么敢呢,只是不好意思接受您的盛情。”这段话中最精彩的是“真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其中的奥妙令人回味。难怪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在《慈禧秘史》中旁白道:“十余龄的小女儿,便已解此,煞是过人。”事实上,后来兰儿做了太后,再后来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再加上吴棠德才兼备,很快得到了重用,官至闽浙总督(正二品),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