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建设(小馆舍大服务)(1)

小馆舍,大服务

——湖南图书馆创新方式提质公共文化服务

文/贺美华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10年来,湖南图书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坚守磨砺,传承创新,有效持证读者从2012年的12.8万人增至2021年的33万人,到馆读者达2480万余人次,年均进馆读者248万余人次。湖南图书馆成为湖南省公共文化常态化服务人数较多的场所之一,“小馆舍,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点赞。

一、提质硬件水平,细微之处见真情

湖南图书馆现有馆舍于1984年建成开放,已服务近40年,其面积和布局与现代社会服务理念、读者需求和藏书要求有较大差距。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湖南图书馆党委主动作为,通过完善消防安全基础设施、调整馆舍功能布局、增设便民服务内容等,使场馆使用效能和读者满意率大大提升。

10年中,湖南图书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硬件上提质升级。消防、配电、监控等设施设备全面升级,安防设施设备覆盖全馆;自习室座位数增加了200余个,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10时30分;在大门口新建自助图书室和数字阅读体验区,让图书馆“不打烊”;把原本设置在阴暗潮湿的负一楼的少儿图书馆调整到培训楼一楼,面积扩大的同时,阅读环境和空气质量都有质的改善;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打造国学堂,引入拙诚学堂、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省古琴学会等合作机构,举办面向读者的免费培训活动。此外,湖南图书馆还引入智慧停车系统、改造厕所环境、整改内花园、增加楼层走廊座位、增开读者就餐区、完善休闲吧、提供热水服务。

图书馆文化建设(小馆舍大服务)(2)

二、打造特色品牌,服务方式更走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内容也有了新的要求。湖南图书馆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编织了一张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从线下到线上、从馆内到馆外的特色服务网络,打造了许多特色文化服务品牌。

湖南图书馆细分读者群体,分龄分众打造了少儿图书室、老年借阅室、女子艺术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借阅空间;针对党政机关需求,湖南图书馆“两会服务”连续10年进入省两会驻地,为代表和委员提供智库服务;打造了新春文化庙会、湘图讲坛、湘阅童年、湘阅一生等特色阅读活动,让读者从传统的“看书”转变为“听课”、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和感知;听课零门槛、老师专业化、课程多样性,“百姓课堂”公益课受到百姓热捧;聚焦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的“爱心书屋”建设、《农村科技文摘》编发工作,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多元、更贴近群众需求。

10年来,湖南图书馆借阅人次达440万余人,借阅册次2020万余本;举办讲座2000余场,提供智库服务3200余次;百姓课堂开课1700多门,受益读者100多万人次;援建爱心书屋77个,社会各界捐书10万余册。

图书馆文化建设(小馆舍大服务)(3)

三、探索服务创新,文化惠民零距离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缩短服务距离,拓宽传统的阵地服务内涵,开拓了数字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0年来,湖南图书馆依托官方网站开通了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提供即时性移动服务;连续6年实施公共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基层图书室、乡镇文化站提供了硬件设备并负责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创新推出“网上书房”便民借阅新模式,通过“网络 物流”的形式以及线下信用借阅柜等服务节点,打破时空限制,读者可以通过快递借还图书;针对社会机构有读书需求却经费不足的情况,推出“藏书于民”项目,与社会机构共建藏书点,将外观完好且具有阅读价值的下架入库图书向社会机构开放;自主研发“一网读尽”数字阅读平台,将海量的数字资源集中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站式阅读使用便利服务,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联合“学习强国”长沙平台推出了“云课堂”;湖南省图书馆学会还指导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图书馆实现了三地图书“通借通还”。

10年来,湖南图书馆实现网上文献传递63万余篇;“网上书房”上线3年,办证人数近3.6万人,总借阅量达20万余册次;与社会各界共建藏书点24个,累计调拨图书近12万册,阅览人次20万余;数字阅读平台注册用户达197万余人,总访问量5100万余次,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今后,湖南图书馆将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集内容、社交、场景服务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服务格局。

(作者系湖南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