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文/孙海帆

解放初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钢产量仅有15.8万吨。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的经济恢复建设急需钢铁等原材料。随后,在陈云的主持下,重工业部于1949年12月召开了首次全国钢铁会议。会议决定把钢铁建设的重心放在东北;并确定钢铁工业系统的组织机构实行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钢铁企业三级制;对全国技术人员进行调查与登记,由重工业部统一分配。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1)

1948年鞍山解放时被苏军拆卸一空的第二制钢工厂

12月25日,陈云在钢铁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指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下决心在东北建设钢铁工业,这是国家大事,各地区要克服本位打算,动员专家去东北。东北方面对各地送去的人要妥善安排。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我们的‘国宝’,对他们要采取信任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技术人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待遇和地位问题,高高兴兴地去东北从事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次钢铁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建国初期钢铁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为配合宣传,1954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无穷的潜力》,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钢铁工人的影片。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2)

影片海报

《无穷的潜力》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编剧于敏、导演许珂,由谢添、卫禹平、陈戈、蒋天流等主演。影片的故事为:东北某小型轧钢厂,过去厂房设备简陋不堪。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3)

解放后,厂内的机器设备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那些旧机器旁边工作的工人们,体力劳动还是很沉重的,安全操作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压延车间,工人们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工作,红光闪闪的钢条像火蛇似的穿梭在毛轧机与光轧机之间,机器一出故障,钢条便腾出飞起,满地乱蹿,很容易造成不幸的伤亡事故。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4)

备品班班长孟长友,原是该厂的夹钳工,当他看到工人们干活时水浇、火烤的苦处,特别是看到老朱头被轧钢机弄得腿残废了时,心里更有说不出的难过。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叫机器完全自动干活,解除工人的笨重劳动和危险,以提高生产率。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5)

经过了两年多的钻研,他终于琢磨出一个机器模型。如果这个机器模型试验成功,把它用在轧钢车间里,就能解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保证安全生产。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6)

他向厂提出了建议。可是工程师却说他的建议在欧美的书籍上找不到理论根据,要没有十分把握,还是别冒险;孟长友又去找厂长,但是保守自满的厂长却说这只是空想,借口怕影响生产,不同意进行试验。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7)

在第一次试验时,因为孟长友的设计还有某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失败了。厂里的青年工人大李、小江等认为这次不能算作最后失败,还应继续试验。有些落后的工人在说风凉话,保守的老工人压延班班长王守一说孟长友太不自量力,再继续研究也是白费劲。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8)

厂长更武断地下令禁止再试验。孟长友很苦恼,但他另一方面又决心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当他获得了党的支持和工人们的帮助后,更增加了继续研究的勇气。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9)

一天,孟长友在江边散步,看见江面上漂来的木材相碰翻滚又迅速往下流去的情形,受到了启发。他又和丁工程师等人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加大机器出口嘴的斜度能使钢条冲击力也加大的道理--第一次试验失败的原因找到了。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10)

孟长友的建议引起了钢铁工业局的注意,吴局长指示厂长大力支持孟长友的试验,并严厉地批评了厂长,帮助他纠正了错误。孟长友的试验胜利成功了。现在压延车间里的生产全部机械化自动化了,工人们只要一开电钮,自动推料机便把烧红的钢锭从加热炉里推出来,钢锭随即沿着滚道奔向毛轧机,被毛轧机轧过的钢条又沿着滚道钻进光轧机,然后,服服帖帖地绕上围盘,迅速钻进成品孔。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11)

孟长友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给祖国创造了无限的财富,给工人们树立了先进的榜样,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建设。

红色电影拍成商业大片的一部佳作(红色电影故事72)(12)

谢添(1924-2003)

在本片饰演孟长友的是后来被评为“新中国22大明星”的谢添。谢添在1936年,因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从此进入影坛。后相继参加拍摄《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

1937年,抗战爆发,加入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八・一三”后,随上海影人剧团奔赴各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

1939年,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参加影片《风雪太行山》的拍摄。抗战胜利之前,还曾参加《重庆二十四小时》、《结婚进行曲》、《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抗战胜利后,进入“中电”三厂,参加拍摄《圣城记》、《追》、《郎才女貌》、《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满庭芳》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新中国》、《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各种角色。

1958年,在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中饰演老古玩店商人,并与桑弧合作导演影片《探亲记》。1959年,在著名影片《林家铺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板形象的塑造。

之后导演影片十余部,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还导演了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2003年12月13日,著名导演、演员谢添去世,享年89岁。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