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说起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行为,父母总有吐不完的槽。

家长们也总会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会经历不止一个“叛逆期”,每一个阶段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留下“后遗症”。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1)

第一次“叛逆后遗症”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青春期,被称为第二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1.5岁-3岁,孩子常说两句话:‘不!’和‘我来!’”

我们总想知道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实则有关青春期的教育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了。

在孩子第一次表达“我自己说了算,我的人生我做主时”,这份自我意识觉醒如果得到祝福,不仅第一次“叛逆期”会顺利度过,这份祝福也会一直延续到孩子的青春期。

学堂后台有很多这样的留言证明了:

从小在亲子关系良好的氛围中长大,孩子就不会在青春期突然变“坏”。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2)

·发自内心地陪伴孩子,喜欢与孩子一起做事,为孩子的成长感到自豪。

·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问题,并且表现出真正的关心。

·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允许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并且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不强迫孩子做出改变,而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从小得到这些祝福的孩子,成长规律被尊重,便没有必要站到父母的对立面去。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父母就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简单粗暴地控制和打压,破坏亲子关系,便种下了恶因。

孩子小的时候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到青春期就会把压抑的情绪以更加激烈的方式释放出来,形成恶果。

所谓的“青春期叛逆”,便是童年亲子关系恶化的“后遗症”。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3)

青春期的“叛逆后遗症”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

“许多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担心他们的父母是否会继续爱他们,毕竟他们不再是‘小可爱’。他们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并获得自由,又害怕父母会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抛弃’他们。

青少年需要安全感,需要确信没有什么可以动摇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无论是他们的日益成熟、情绪起伏、不当行为,还是父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愤怒。”

由于身心、大脑发育带来的变化,少年的内心总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父母注意:

其一是,孩子一边想要像成年人一样自立,一边想要退回父母的怀抱中寻求温暖。

这种矛盾外化到孩子身上,便是极端情绪的随机切换。

比如父母不论管得太多还是太少,都能激起孩子的愤怒,因为孩子总想试探父母是不是无条件爱自己。

其二是,孩子一边抵触父母、表达愤怒,一边充满自责,担心伤害父母。

在这些矛盾的“操控”下,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成熟的举动。

比如从前上大学离开家前,我总是会和父母作对,一件小事也能吵得不可开交。

然后坐在离家的火车上回想起父母对我的养育照顾,又感觉不应该跟父母吵架,非常内疚。

这种矛盾的状态,直到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当时的我无法面对自己想留下的心愿,于是我让自己愤怒地离开而不是伤心地离开,以此来避免分离带来的痛苦。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4)

“忍不住发泄情绪后又暗暗担心气死父母”,是许多青春期孩子的真实写照。

这种恐惧内疚即使孩子没表现出来,也是真实存在的。

就像《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的:

“维护自己单独生存的权利会使我们在无意识中觉得,我们似乎在杀父母。”

处在这种感觉中,“内疚”其实是个好东西,它能帮助孩子消化一些极端情绪,给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缓冲。

可直面孩子愤怒和对抗的父母,往往很容易忽略被孩子遮掩起来的内疚和焦虑,于是常常采用两种手段“对付”孩子:

一种是以暴制暴的镇压,企图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照做;

于是孩子更愤怒了,逐渐走向极端,甚至“叛逆期”无限延长到成年之后。

另一种是用付出感和道德感绑架,企图“感化”孩子;

于是孩子更内疚了,过度内疚带来的强烈罪恶感让孩子攻击、否定自己,把一切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甚至抑郁。

无论用哪种手段,都会给孩子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如果我们不愿意这样的“叛逆后遗症”,出现在自家孩子身上,不妨——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5)

与其“对战”,不如早点“认输”

武志红老师在《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书中说:

“当遇到孩子叛逆时,心理医生们常对父母们说,这是一场战争,是他们发起的独立战争,你一定会输,你最好早一点接受这一点,否则你只是看起来赢了,但最后你会输得更惨。”

既然父母一定会输,那何不偃旗息鼓,消解掉亲子内部这场战乱?

之前有个关于青春期的小故事广为流传: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觉得妈妈很烦,总是对妈妈说一些伤人的话。

本以为妈妈听了之后会非常生气,没想到妈妈却笑逐颜开地向家人报喜:“咱家儿子终于进入叛逆期了,庆祝一下!”

当天晚上,妈妈还真美滋滋地煮了象征吉祥的红豆饭庆祝,还在家门口的邮筒上贴了告示:“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儿子啦!”

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故意而为之,妈妈这种不符合常理的反应把少年搞懵了。

少年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老妈越来越开心,“叛逆期”一天就结束了。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6)

忽略攻击,看见孩子“叛逆”中的成长,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种关系开始得越早,孩子越能集中更多精力去面对外界的挑战。

孩子童年时期构筑起的良好亲子关系,会延续到孩子青少年阶段;

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现在开始也不算晚,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曾经亲子关系中留下的裂痕。

而且,当我们说一个孩子“叛逆”的时候,与之相对的是想要他们“听话”;一个足够听话的孩子,他的自我必然被压抑。

所以说,“叛逆”其实是个伪命题,成长空间足够舒展自由的孩子,没有叛逆的必要。

当我们看到正在发脾气的小孩,觉得他很可爱并且由衷感到高兴的时候,便是这个孩子生命即将绽放的时候。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怎么办(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7)

人都有向善向好的本能

孩子随机的情绪发泄

是在试探父母

也是在挣扎中成为自己

接住孩子的情绪

反驳对抗不如正确引导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帮您正确引导“叛逆”的孩子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参考资料:

武志红《你就是答案: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朱迪思·维奥斯特《必要的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