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人太多了,宋朝朱熹就是其中一个。他所编撰的《四书集注》成为后科举取士标准,其学说是其身后帝王巩固其统治的法宝。《朱熹家训》也是 流传后世的治家宝典。但让人唏嘘而叹的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却一直与什么“伪君子、假道学”之类的词儿扯不清。
朱熹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在官场上几经沉浮,两次被斥为伪师,两次逐出朝廷,他道貌岸然、色胆包天,险被斩首。朱熹是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还是口是心非的伪师?
宋淳熙七年(1181年),朱熹任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前往浙江巡视。来到台州后,当时,台州有一位名叫严蕊的奇女子,人品高尚,美若天仙。台州太守唐仲友也是风流倜傥之人善于诗词,也想见识一下严蕊才艺。唐太守在春意盎然的花园中摆下酒宴,严蕊早已敬慕唐仲友太守才华横溢,也对唐太守表达了爱慕之意。郎有情妾有意,这事就成了,一时传为佳话。
再说朱熹此次一路巡视,都在宣传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到了台州,朱熹听说唐太守与严蕊的这件风流韵事之后,极为不满,唐太守与严蕊自由交往,显然是和朱熹的主张对着干。朱熹指责唐太守和严蕊违反礼教,违背道德,是人欲的膨胀和作乱,禁止他俩交往。
唐太守和严蕊却根本不听朱熹的蝲蝲蛄叫,他俩一如既往的吟诗作画弹琴下棋,享受着爱情的甜美。朱熹为此十分恼怒,就一连向朝廷上交了六次奏章,状告唐仲友太守败坏礼教,不守伦理,行为不检,伤风败俗。朝廷撤销了唐仲友台州太守的职务。朱熹仍不罢休,借口严蕊不守妇道,抛头露面,败坏道德,将严蕊抓进监狱,严刑拷打,要她招认和唐太守干了违犯礼教的事。
严蕊毫不屈服。朱熹吼叫道:“唐仲友是朝廷官员,一个女子,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和朝廷官员来往,你和他谈情说爱,就是破坏朝廷的名誉,你若不断绝和唐仲友的来往,我就处死你。”
严蕊仍是不屈服朱熹的淫威,还对他予以嘲笑。
朱熹恼羞成怒叫道:“你不尊伦理,不灭人欲,纵欲相爱,就当死罪!”然而严蕊宁死不屈。朱熹不曾料到一个弱女子,一个被常人称为“无情”的“婊子”,任凭拷打,自始自终只承认陪酒,不承认与唐仲友发生关系。严蕊说的有理有节:“身为贱妓,纵使与太守有染,科罪不致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污也。” 严蕊有理有节的责问更是让朱熹恼羞成怒,对严蕊刑讯逼供的更狠了。
朱熹在离开台州前,又编织唐仲友污蔑朝廷命官的罪名,将唐仲友充军发配。
新任台州太守岳霖,查阅了严蕊的案子,认为朱熹完全是小题大作,岳霖凭着良心,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依据宋律,改判严蕊无罪释放。
朱熹岸貌道然的事远不止这么一点。
朱熹不遗余力地到处宣讲自己的理学,朱熹的言行,惹起众怒,很多人上书批判朱熹的理学抹杀人性。宋孝宗采纳众人意见,斥朱熹理学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回乡后,他丧心病狂勾引寡妇。
朱熹被解职还乡后在福建武夷山讲学,他在学堂上道貌岸然大讲“灭人欲,存天理”,暗中却迷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胡丽娘。原来胡丽娘不幸丧夫后,本欲改嫁,族人以朱熹理学为依据,不准胡丽娘再嫁。
胡丽娘勇敢地到武夷山找朱熹评理论道。朱熹在与胡丽娘论理中,迷恋上了这个年轻貌美的寡妇,他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接触和引诱胡丽娘。胡丽娘也被朱熹的激情所感动,俩人成了一对野鸳鸯。
朱熹与胡丽娘的事,终被人们所发现。朱熹难于向社会、家人、门生作交待,为了面子朱熹违背良心说:“胡丽娘是狐狸精的替身,他是被狐狸精所勾引,所迷惑,一切都是‘狐仙作祟’,是狐狸精想方设法让我朱夫子身败名裂。”
这件事之后,朱熹为掩人耳目亲笔书写:“妇德楷模”、“贞烈可风”二块匾,派门生给胡丽娘送去。可怜胡丽娘,被朱熹玩弄之后终生守寡,成了朱熹道学的牺牲品。
这还没完,他还不知廉耻的引诱尼姑。宋绍熙元年(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秘阁修撰兼侍讲。已年过六十朱熹的精力充沛不减当年,到京城后,他经常进出寺院,也参加佛教道场活动。
他发现几个年轻尼姑,不但美貌,而且能书能画,儒佛融通。朱熹就以天子之师,佛门子弟,儒家大师的身份,巧立“共译佛经”、“共研书画”等名目组织法会,通过各种手段,接近和勾引了两个年轻美貌尼姑。在朱熹诱惑和勾引下,两个尼姑失身。朱熹老来喜得如花似玉尼姑,先后悄悄把两个尼姑带入家中,纳为小妾。从此朱熹就与尼姑在家寻欢作乐,沉醉在他所描写的“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境界。
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勾引两个尼姑当自己小老婆的事情败露,监察御史沈继祖奏本,弹劾朱熹 “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 “诱引尼姑”,“家妇不夫而孕”等十大罪状,罪当斩首。
朱熹在上表认罪,承认自己“私故人财”、“纳其尼女”等数条罪名,说“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表示要悔过自新。然而宁宗皇帝也看够了朱熹的表演,看在朱熹曾当过自己老师的情分上,斥朱熹为伪师,其学为伪学,将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故里。
这是朱熹第二次斥为伪师,第二次被逐出朝廷,赶回老家。他已经66岁了,朱熹知道自己作孽甚多,恐被人索命。他有家难回,只得避走他乡,躲到了江西新城县(现黎川县,位武夷山脉西麓)深山中的福山寺,隐匿起来。那两个已怀身孕的尼姑跟随到此,伴随着他。
朱熹在幽深冷清的山谷,想起自己过去在京城何等风光显赫,却如今混到有家难回的田地,思念故乡之情无法挥散。老泪纵横的朱熹写下了《题福山寺》,诗云:“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
朱熹在深山老林中藏了好几年,后因病不得不回到福建建阳老家。两个尼姑及尼姑所生的孩子又被他抛弃在那里,于是江西新城县有了两支朱熹后代,该县保留有朱熹祠堂和族谱。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斯文扫地的一代大儒朱熹在建阳老宅凄凉抑郁死去,终年七十一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