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卜岚 实习生 贠乐桐

洞庭湖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部分湖面变成了“草原”。“万里长江第一阁”湖北观音阁首次完整的露出全貌。庐山瀑布“瘦身”成一线,景区工作人员建议丰水期再前往观赏……

这些不寻常“景观”出现的背后,是高温少雨带来的河流湖泊的蒸发。今年夏天,不仅仅是中国,全球很多国家都经历着历史罕见的炎热天气。刚刚过去的7月,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对此,专家表示,“高烧”不退,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原因。

【干旱】

高温天气蔓延,出现不少“景观”

与历史同期相比,本次高温热浪事件在欧洲、东亚、北美多地打破了历史极值。

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日最高气温超过40℃,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日本等国多个城市刷新高温记录。

而在我国,今年6月以来(至7月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为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由于高烧不退,各种“景观”也开始逐渐出现。

受南方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高分一号”卫星于今年8月21日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水位最高时约170公里长、最宽处为74公里的湖泊如今却是滩涂裸露,干涸的地表已呈现出“大地之树”(高空视角看,如同一棵大树)的自然景观。

8月18日,在长江鄂州段,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露出全貌,据鄂州水利专家介绍,在持续高温干旱之下,长江鄂州段水位已达到1865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江岸滩涂如冬季枯水期一样宽阔。大片的礁石基座全部显现,如同一艘巨大的航船行驶在江中,气势恢宏,与往年汛期形成巨大反差。

今年7月,曾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水量大减。根据网传的视频来看,庐山瀑布已经仿佛只剩一根细长的水流,不复往日的浩荡和雄伟。

万顷碧波的洞庭湖也变成了“草原”,提前80余天进入枯水位。洞庭湖水面依然宽阔,但岸边已经有部分沙滩裸露,波涛汹涌的感觉已经不再。

重庆巴南区双河口镇五台村附近,常年淹没在江水中的佛爷梁岛礁于8月14日前后露出江面。岛礁礁石最高处发现3龛摩崖造像,初步确定为明清时期建造,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异常全球)(1)

(在长沙县黄兴镇,多个苗木基地面临苗木干枯情况。 受访者 供图)

【影响】

多地持续“高烧”,带来生物、植物异象

除了一些奇特景观的出现,不少生物和植物也出现了异象。

8月22日,因为持续高温,长沙芙蓉中路两旁的部分银杏树已开始泛黄,而往年都得到10月中旬才能看到黄灿灿的银杏叶。在长沙古曲中路上,沿着车道依次排开的银杏树上,五分之一的叶片也呈枯黄状态,地上散落着少许黄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吴磊表示,银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形成让人惊叹的金黄秋叶景观以及落叶过冬的生长适应特性。但如果遇到极端天气,银杏的“秋叶”会提前到来。导致这一迹象的原因,很可能与这个夏季长时间少雨有关,叶片因缺水出现泛黄;同时,长期高温也会加快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尤其是嫩叶,因此,树梢更易变黄。

“温度是影响树木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绝大多数花木在温度高于35℃时停止生长。”长沙县苗木协会会长何迎春介绍,当气温继续升高到植株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以上时,一方面会产生“日灼”病,对树木的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伤害,另一方面会形成代谢紊乱,造成养分的流失和水分平衡失调。

不仅仅是植物,动物在高温的炙烤下也出现了不少变化。在浙江杭州,上天竺有个大水潭,里面生活着许多东方蝾螈,也是浙江最多的蝾螈种类。这种古老的生物,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在有溪流的野外,便能寻觅到它的身影。

今年,那个曾经清澈见底的水潭,如今已经没了一丝水汽,潭边的石头上生了杂草,而完全依赖于水潭,无法在陆地上行走太远的蝾螈们,再不见踪影。

此外,一项针对拉斯维加斯莫哈韦沙漠的研究发现,如果水需求增加30%,较大的鸟类就需要每天多捕获60到70只虫子才能满足水需求,这是对它们体能的巨大损耗。因此,沙漠中的红隼、草原隼和火鸡秃鹰等食肉鸟类和山雀等食虫鸟类的种群数量都下降了。高温间接导致莫哈韦沙漠物种丰富度下降43%。

【分析】

极端高温天气频现,全球变暖是气候大背景

“今年特别热”是很多湖南人的感受。自7月开始,高温实属有些“霸屏”。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

“细究原因,还是副热带高压。”湖南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专家谢益军告诉记者,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明显的面积扩张、强度变强的变化趋势。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往下压的庞大的锅盖,它的强度越强,持续稳定控制的时间越长,“锅盖效应”也越明显。

谢益军表示,原来,高压区内盛行的下沉气流导致万里晴空,日照强烈,加上夏至节气以后昼长夜短,日照时间更长,所以升温迅速。另一方面,下沉气流导致空气压缩,绝热增温效应会加剧高温,“风力小,南风吹来的是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湿度大,热量难以散发出去,因而人的体感温度会比实际的更高,令人闷热感十足。持续连晴高温,使得地面吸收的热量不断积累,高温日复一日地增强。”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